内容详情

分析《桃花坞》中人、意象与空间的融合

时间:2022-05-07 08:25:20 作者: 浏览:0
桃花源的明与灭

——分析《桃花坞》中人、意象与空间的融合

宁晓寒
刘靖安的短篇小说《桃花坞》讲述了女孩桃花因喜爱桃花而追寻桃花坞,最终因失望回归家乡的过程。小说的人物、意象和空间相互映衬、交融,使通篇中女孩与桃花、桃花坞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作者以此表达出对现实与想象的思考,结尾更是点明了实际生活对于实现理想的重要性。

首先,女孩“桃花”这一形象特质的显现离不开与“桃花”这一意象的关系,她的名字来源于桃花,桃花则催生着她心中对美好的追求。小说开头便直接点出“桃花生得像一朵桃花”,以花喻人,使女孩娇美的外貌形象跃然纸上,又暗示出她与“桃花”意象之间的关联。桃花读书后“爱背一些和桃花有关的诗句”,“桃花”与“诗”共同构建出古典而又唯美的诗意,体现出女孩对感性与浪漫的追求。现实中的树上并没有桃花,但她却想象出“一树粉红色的花朵”,此时女孩对桃花已有了近乎痴迷的情感,想象与现实中“一树绿叶或是光秃秃的枝丫”的对比则为她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基于对桃花日渐增长的热爱,“桃花”觉得,自己也变成一朵桃花了,轻盈地飘上了枝头”,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将自己的人生也与桃花联系起来,为后文她寻找桃花坞的行动做了铺垫。

除了意象对桃花形象的塑造和行为的推动,想象空间与现实的对比、追寻与回归的空间变化都使故事有了更为深远广阔的意涵。大山家乡的名字“桃花坞”赋予了那个小山村以理想乡的意义,而桃花随大山去往桃花坞的旅程则染上一层寻找理想化的纯净之地的意义。桃花不禁对桃花坞产生了幻想, 那里“仿佛响起了桃花曾背过的诗句”,对“诗”与“桃源”的联系表明了她所具有的文人隐士的情怀。想象也带着“桃花”的眼睛,过山,过水,一直看到了那个名叫桃花坞的小山村”,此处的虚写既是她内心中憧憬与期盼的显现,又暗示着从“车间”到“桃花坞”遥远的距离。“坐了火车,坐了汽车,坐了木船,然后爬了一山又一山”,从反复的“坐了…”中不难看出路途的漫长,寻找过程的艰难,而这正与《桃花源记》中人们欣然前往桃花源却“不复得路”的情节相似,印证着桃花坞在“桃花”心中浪漫与理想化的印象。“桃花坞”这一空间寄托着女孩的想象和向往,寻找桃花坞则成为她实现理想的方式。

如果说“车间”到“桃花坞”的空间变化意味着“桃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那想象空间与现实的对比就是她最终选择亲手创造“桃花坞”的重要原因。当桃花终于来到桃花坞后,却只看到村子里“稀稀拉拉的是一些松树、柏树,和一些开放着的野花”,这些环境描写使这里的贫瘠与原始一览无余。这种落差对桃花无疑是一种打击,从重复性的语句“没有桃树。没有桃树,也就没有桃花了”、“桃花找遍了整个村子,都没有”中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失望乃至绝望。而桃花实际上也清楚自己与桃花的联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密,她明白自己的名字是出于父亲对桃花的想象,也“知道她家的院子里,并没有桃树”,想象空间的失落反而使她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桃花最终决定回到家中,这是地理空间上的追寻与回归,也是对她从幻想中脱离、回归实际的隐喻。

尽管寻找桃花坞无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的彻底破灭,反而桃花寻求理想的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者通过结合人物、意象与空间给我们以启示:相比远方的幻境,近在咫尺的现实或许才是那“真正的桃花坞”。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家乡的面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