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观看《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5篇

时间:2018-12-15 16:55:27  作者:  来源  查看:0

十八洞村观后感

夏晨
《十八洞村》讲述了军人杨英俊在退伍后没有和战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紧紧守护着自己家乡的那片故土,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孙女小南瓜,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务农的故事。
杨英俊为了给孙女治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他回到家中重新认识自己,不甘心当贫困户,甚至想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认为自己务农一辈子,最终还被识别为贫困户,这是一件可耻的事。秋林镇显头村第一书记张少华说:“当我看到这里时,由衷的钦佩这位老战士,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甚至把党的好政策错误的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等,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想拖国家的后腿。”“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为此,扶贫工作队的小王认为杨英俊正是有这种斗志和勇气,让他当他们杨家族的班长,带领杨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与“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在与杨家班一起商讨下,找到了真正贫穷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土地。于是,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当回了"农民的样子"。
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使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也应当像小王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不惧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永远朝气蓬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奋勇向前,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观《十八洞村》有感


岳长明
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缺资金、缺技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等,是造成我国目前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致贫因素。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依然是我国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
试问:面对现实情况,要实现脱贫这个“中国梦”,难不难?
《十八洞村》影片所讲述的成功脱贫实践给了我们一个铿锵有力的回答:一勤天下无难事!
党政干部接地气的工作方式,用心体民,勤政为民,这是扶贫脱贫之基础。从该片中,我们能看到以青年小王为代表的一大批党政基层扶贫干部用接地气的工作方式,用心体民,勤政为民的场景。
他虽没有高官要职,但他有情感,愿意放低姿态,和农民打成一片,这是扶贫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他视农民杨英俊为自己的父亲,帮他插秧,陪他喝酒聊天;他视农民杨懒为自己的兄弟,为他打扫房屋,陪他洗澡;他不空谈,深入实地和基层,注意团结农民、依靠农民,一家家走访,一户户调研,给予农民足够的尊重;他有头脑,有方法,让老百姓信服:针对杨英俊的要强,他抓住退伍军人的心理,用军事用语跟他交流;针对耕地少的现状,他利用网络找到了一块采矿后留下的废地,并带着杨英俊去实地考察,听取他的意见,最后提出了填土造田的好办法。
小王的成功,体现了我们党“从群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可贵精神的回归,意味着“尊重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作风永远不能丢。最终,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对于十八洞村采取了技能培训、加大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扶持力度等,以“精准扶贫”的创新方式取代了“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让土地唤起了农民的新希望,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实现了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的双赢。
贫困人民不服输、不认命、懂感恩,转变思想、勤劳致富,这是脱贫致富之根本。从该片中,我们也同样能看到以杨英俊所代表的贫困人民强烈的变革意愿,勤劳致富的实际行动。
退伍老兵杨英俊老两口因孙女“小南瓜”患病而成了贫困户,但他们并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感恩上苍能让“小南瓜”站起来并继续留在自己身边,以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支撑,在扶贫工作小组的帮助下,积极带领被识别为“精准扶贫”的几个家族贫困户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勤劳的双手,在荒原一般的矿渣上填土造田,大力发展以“老稻谷”“酸鱼”为系列的绿色农业、农产品,并融入互联网思维开起网店,助推了十八洞村现代农业和返乡经济的发展,印证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成功完成生活脱贫的同时,他们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脱贫攻坚行动指南的引领下,党政干部继续以接地气的工作方式,用心体民,勤政为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穷则思变,闯新路、促脱贫、奔小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贫困人民继续以不服输、不认命、懂感恩的精神,破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牢固树立勤劳脱贫、勤劳致富的理念,通过勤劳的双手,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争取早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坚信:一勤天下无难事!

观影《十八洞村》有感

近日,公司党委组织党员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是一部关于国家政策精准扶贫的有深度和高度的影片,内容表现的正是这一时代主题。影片讲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发生的故事。2013年,正是在这个村寨里,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现在这里已实现了脱贫目标。该影片不是简单地呈现湘西的美丽、抒发田园诗意,而是要为这种美和诗意寻找到足够让人民栖居下去的理由,影片画面是非常秀丽的山水,这种平实的美与人在村寨里的生存休戚相关。片中女主背着患病的孙女常年行走在山路上,她的衣饰随季节天气更换着。女主原生态的美让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来自生活本身,并且保留原有的原汁原味的质朴气息。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并且让观众看到,这些原本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文化正在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到来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并且逐渐融入新的时代。这种文化与生产融合使中国的现代性模式获得了与其他文化迥异的模样!在十八洞村寨修建高速公路,居然会经由村寨的宗法仪式去解决。然而,正是这种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才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的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十八洞村民在传统文化风格上,很容易地接受互联网、绿色农业、返乡经济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有乡民都自觉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活中。这些情节真的和“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画上完美等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看完整部影片,过程中有为主人公的悲喜左右的时候,他喜我喜,他忧我忧!有时不禁潸然泪下,有时忍不住欢喜雀跃!演员演得好,导演拍得好,就连我们五粮液公司的赞助也是大大的好,值得褒奖!为我们新中国十九大献礼出那么高质量,鼓舞人心,实事求是的好影片!让我们为中国精准扶贫政策鼓掌,为中国之崛起恪尽本分,守规矩打胜仗!

《十八洞村》:展现洞村的美好人生画卷

山村之美,充满人生之美好、拥有着诗情画意、更如那美丽画卷。而这美好当中,包括了自然之美、劳动之美以及心灵之美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山村的美好人生画卷。

苗月执导、王学圻和陈瑾共同出演的剧情电影《十八洞村》,便是那么的一部展现山村美好人生画卷的影片。而它们所关注的山村,叫洞村。

这部电影作品,是通过什么方面展现洞村的美好人生画卷的。同时,构成美好人生画卷的元素,又包括了哪些。透过电影的海报、介绍以及相关资料,我们并不难感受得到。

影片《十八洞村》是以展现洞村这个山村的美,进而向观众呈现美好人生画卷的。其间,包括了自然风光之美好、山民朴实的劳作之美、主人公善良的心灵之美。

在电影展示的剧照和海报当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青山绿水的洞村风光,而且可以看到山间庄稼的诗情画意。

如此,推测电影作品整体展示故事的场景环境,是基本集中在这样一片片充满自然美好风光的山野村落里。而影片的自然美好画卷影调,也基本可以得到体会和感受。

这,是电影《十八洞村》展现的自然场景之美,更进一步说是展现了洞村这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之美好。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海报、剧照等画面里,呈现着不少山民劳动时刻的朴实无华的劳作之美。

影片,也通过山民们在诗情画意的美好风光下辛勤劳动的画面展示,不同程度地勾勒出他们质朴的动作美和劳动美。

所以,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相互辉映地将山村美好画卷的外在形式,进行了有效的表现和表达。

但是,洞村的美好人生画卷,不仅仅只有外在的形式之美。而且,它们还有内在的灵魂之美。

影片资料中,还向我们呈现了洞村主人公的心灵纬度、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等。而女主人公,就是洞村山民们内在灵魂的集中表现。

作为主人公之一,她坚韧、善良,同时又立志、立身和立行,将洞村人民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有效的诠释。可见,心灵之美,是电影《十八洞村》为我们传达的美好人生画卷的内在灵魂了。

洞村的自然风光之美、洞村人劳作时的朴实无华、洞村人战胜困难和战胜自我的心灵之美,共同构成了洞村的美好人生画卷。想必,电影《十八洞村》是值得分享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灵魂美相结合的影像作品。(文/蓝千帆)

电影《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在未曾看这部电影前,我对他产生的联想无非是今昔对比的发展进度和走乡串户,坚持不懈的助力脱贫,不过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宣传品。但短短两小时的观影,让我了解到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他不仅体现在一笔一划的记账本收入上,更是扶贫人的每一个难眠之夜和农民群众的每一滴汗水。
对我触动最深的应该是冰箱里拿出的小老虎,在虎年时候,我仿佛回想起他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情景,回想起一家人在丰盛的餐桌前,回想起公寓楼里每一盏温暖的灯光。这些场景有多温馨,那么那一刻杨英俊内心中的失落和对于贫苦这一冷冰冰的现实就有多么难以接受。所以,贫困绝不是简单的缺衣少食,而是物质匮乏背后带给人们对于生活的失落和无奈。这也是片中小龙离开,杨懒不求上进的原因。究其一点就是,长期的贫穷改变了村民们的人生观和意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观念和思想上脱贫。
当然,村民复杂的思想内容还包括很多成分,比如:
在长期旧社会下社会制度的影响,村民把土地视为生命,决不允许修路占田。这事实上就是封建地主社会遗留的落后的土地思想。对于乡村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他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
在低水平文化和受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类似于放牛人的死循环。他们对于外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置若罔闻,只满足于简单的温饱条件而没有更高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从个人角度来讲是贫困停止不前的主要阻力。
由于知识,交流,和交通信息的闭塞,造成村里人无法获取到外界较多的消息,也很难去改变他们对于农耕,农副,手工艺,食品加工等等产业领域的思想的进步。而这一点,即所谓的信息扶贫,对于精准扶贫的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切入点之一。
从电影中显示的事实来看,造成十八洞村贫困状况的具体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从大的方面概括(需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
1.土地少,人多,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人均产量远不足以达到收入标准,一些其它的农副产品也只能满足自己需求。
2.农副产品的经销成本高,因为交通运输、商品市场等问题造成营销收益小。
3.劳动力缺乏,大量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中年和部分老年人需要照顾孩子和承担一部分劳动力,劳动效率低。
4.交通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实际问题,就需要计划方面的宏观指导和技术方面的引进革新。脱贫工作人员可以借借助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做到一些可行的帮助:搜集大量信息,从而在宏观规划上进行调控。比如向当地政府申请以填土的方式处理锌矿废渣;借助计算机等信息平台,搭建一些网上营销而电子商务渠道,从而加大农副产品和食品以及手工艺品的销量;通过修建公路改善交通状况;在进一步实现一些先进技术(包括知识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高群众的生产效率。
如今,在当地村民和精准扶贫的工作人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十八洞村已然告别了贫困的年代,步入了小康社会。由此我们在脱贫的基础上引入乡村振兴的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现实的数据,历年来我国城镇人口和乡村让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了城镇。而这些人口的增加意味着住房、医疗、交通等等社会资源的匮乏,与此同时城镇的快速扩张和发展会会对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性造成一定的破坏。城镇和乡村人口比达到某一定值是会趋于稳定。而这一定数目的乡村人户成为实现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目标的问题关键所在,提出乡村振兴的议题是很有必要的。
从精准扶贫的例子我们可以引申出很多,我觉得应该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乡村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上,交通发展,互联网等信息手段的扩展以及医疗设施条件的保障上。在一步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必定得到提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