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谈美》读书心得:欣赏自然之美

时间:2020-06-15 08:03:02  作者:  来源  查看:0
作者:高一学部学生 王雅菲
略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在孟实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在美学的世界里踱步而行。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木商,画家植物学家观赏古松——何为美感的态度;见证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观鯈鱼——美感的移情作用;看到希腊女神的雕像与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知晓“处处绿萝裙,何处怜芳草”——美感与快感,联想之别。从第七章开始,我们往美学的幽谷中又进一步,开始讨论“美”的本身了。

首先,孟实先生举了“以鲜花喻美人”的例子。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鲜花就是美的一种象征,我们拿它去比喻美人也是常理。但矛盾的是,我们并没有一个“美”的公认标准。例如有人喜欢柔情似水的江南姑娘,有人喜欢爽朗大方的蒙古女儿,二者之间我们并不能评判是非,所以美本在物之说并不妥当。

书中提到了西方哲学派的一种说法“美是心的产品”。但美如何是心的产品呢,孟实先生对不同哲学家的理论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结: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他认为这些理论都过于理智,而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例如我们称赞黄河波澜壮阔,但却不会说家门口的一条小溪波澜壮阔。觉得一件事物美的前提是它有让人觉得美的可能,有了这种可能性后,我们才会据情感去感知它的美感。所以,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这种情感往往来自于形象的直觉。书中举了两幅插图,一幅是六条中心对称的垂线,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三根一模一样的柱子,也可以将它们摆在一块看成一个整体。无论怎么看,我们都会觉得它们是和谐而有规律的,但若是将第二幅图中两条不规则的线也融入其中,便会觉得原本的规律被打破了,这两条线显得与整幅画面格格不入。

由这个例子,孟实先生说明了两个重要的道理:
1. 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2. 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正如小学数学课本里的找规律一样,常常让我们通过所给的例子去推断下一个数字。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是规律且形象化的。我们创造的事物大多也是这样:若把天安门平面化,我们会发现它就是一个长方形摞在一个梯形上;深受观众喜爱的影视角色“大白”初稿也只是一个小圆与一个大圆的叠加.....但我们却从这些简单的图形中感受到了美。这种感觉并非偶然,它们都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

那么美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从美学的观点看“自然美”三字是互相矛盾的。此处的“自然”已经是经过个人的艺术化的自然了,每个人的情趣之处不同,所艺术化之后的自然便也不同。

书中用了一句流行语“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说明“美的欣赏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读到此处,我想起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乌台诗案使他一颗坚定仕途,立志有一番作为的心遭到了沉重打击。黄州被称为“陋邦”是一个十分贫瘠的地方,与他从小长大,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千差万别。但苏轼身上那种四川人特有的乐观,豁达却从未改变。他在黄州东面开垦出一块荒地,种上蔬菜庄稼,把这块地称为“东坡”并字号“东坡居士”。后又搭了几间草棚取名为“雪堂”,并作《雪堂记》。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像《赤壁赋》《定风波》等名篇均作自此时期。

可见苏轼并未因为仕途不顺,环境贫苦而黯然失意,经过他艺术化的黄州显得格外可爱。苏轼是个酒量不大,却十分好饮的人,黄州原本没有什么美酒,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得到一张酿蜜酒的配方。欣喜之余,他决定亲自酿造蜜酒,由此开创了“东坡蜜酒”,使黄州也有了美酒。

苏轼眼中的黄州与我们都不同,他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情怀寄托于黄州,于是黄州是他人情化后的折射。但与书中“柏拉图式的恋爱”不同的是,他确实将黄州变成了自己人情化,理想化后的自然,将自己眼中的美留给了世世代代的人,也将他洒脱,豁达的情怀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愿我们都能如苏轼一般,在自然中慢慢发现美,欣赏到自己艺术化后的自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谈美》读书心得:写实主义和理..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