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时间:2020-12-28 17:43:57 作者:猴小瑶 浏览:0
难得我又读完了一本世界名著。国外的名著确实是不好读。阅读的战线拖得很长,挺喜欢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就是那个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有点让我这种知识背景浅薄的人读不进去。

读完以后其实也归纳不出来整个中心思想,只觉得感受到一种凄凄惨惨的美。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很用力活着的象征。爱情和性爱的分离,对背叛的热衷,爱情里的占有欲,都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到了极致。我想这或许也是作者对极致人生的一种幻想吧。他们潇洒地抛开了生命中必然要背负的责任、隐忍和家国情怀,只是为了追寻一个纯粹的灵魂。但是,就算他们都是为灵魂而活的人,却依然没办法读懂彼此。这样的爱而不得却让人觉得凄美。他们的生命因丢掉了责任而变得轻盈,但当他们真的遇见爱情,这份轻盈却变成了一生无法摆脱的折磨。

还有一条线是大的历史背景。主人公面对祖国被入侵占领在反抗和妥协间摇摆不定。网上对这个历史背景是这么说的。“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当时捷克的一系列改革激怒了苏联,他们出兵占领了布拉格”。不做赘述。最后主人公被推向反抗的前线,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只是怀念起心爱女人的温柔乡。那个情节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触动。他热烈地奔赴爱情和反抗,但最终却死得十分荒诞。他的死是一种讽刺吗?好像是最终也没能在轻和重之间做出抉择或者判断。

我觉得作者把人性中被社会性压抑的东西放大了。几近刻薄的语言好像想刺破每个人伪装的外衣让人们在内心的最深处找到从未发现的自己。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因为看不懂去看了豆瓣的评论,大家的理解也都各不相同。其中挺长的篇幅写了关于媚俗的事情,感觉也是被文学界津津乐道的一块内容。“昆德拉谴责媚俗,是思维的懒惰,而思维的懒惰就会去寻找那些确定无疑的意义,好给自己的人生增加重量。媚俗的人物不但自我贬低,也不独立思考,只会去寻求那些确定的意义,借助这些意义来让自己获得崇高的感觉,达到自我感动和催眠的效果。媚俗就像是这个世界戴上的美丽面具。昆德拉继承了德语圈艺术传统里对媚俗的思考,并将它发展为重要的文学母体。如今人们只要提到媚俗这两个字,就不得不想到这本小说。”这是我看到的一段书评。我觉得写书评的人真的很厉害,可以把我心中难以总结归纳成文字的感受写出来。看过书评之前,我对媚俗最深刻的体会其实是,对媚俗的憎恶好像就是青春期叛逆的少男少女们都标榜自己的思想。其实我们都曾热烈想冲破社会的条条框框去建立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对一切媚俗都毫不忌讳地表达着抵触。但这些行为只是被成人的世界定义为青春期的叛逆。为什么仅仅几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这份冲动忘得一干二净呢?可能,生而为人,终究无力与历史的洪流抵抗吧。

萨比娜。虽然她戏份不多但是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通俗的说,她的人生信条就是只谈恋爱不结婚。她是真正活得轻盈的人。她热衷背叛,崇尚自由,却又享受性爱过程中男人的粗暴和命令。她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恋爱对象,但却因对方渴望稳定和责任选择逃跑。这些矛盾的存在是如此的真实又虚无。感觉现在不婚主义也在现实社会中盛行,但更多的原因是建立信任的困难而不是,对纯粹的爱情的追求。前两天看到金莎的热搜,她说想赌一赌真正的爱情。我想很多女孩都向往这份坚持,但少有人会这么做。因为现实终究和理想不同,赌注太大,而我们不是赌徒。就像书中写道“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的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或许这也是媚俗存在的原因?毕竟它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整本书读起来,因为存在很多省略的写作手法和片段式的情节,再加上我读书很慢读起来有些连不上。我看书评的时候看到“如果你只想读一遍那可以不读了”,他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应该不会读第二遍了。但是读到很多戳心的地方,会有给人一些深刻的感受。尤其是写完这篇读后感也梳理了很多思绪。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是,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写着写着会跳脱出情节去和人物对话,或者是自己解读人物的行为,这个角度,让人读感很好。说不出哪里好,反正有惊喜的感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6篇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