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诗意疏通的途径

时间:2020-07-31 09:28:50  作者:高虹  来源  查看:0
诗意疏通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尽量不破坏诗意的美感,保留诗句所创设的整体意境。专家建议在疏通诗意时,尽可能避免文言文式的字字落实,详实翻译。尽量用描绘画面,抒发感情等方式感受、体悟诗歌字、词、句的美感。
这种体悟的方式对有一定阅历和审美积淀的教师来说,还是可行的。体悟的方式讲究超越任何媒介理解,看到诗句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就会在胸怀中涌动起情感,这种画面和情感,无论读者经历与否,都应该是无线接近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
但是学生基础有限,这里的基础特指文字感受力。正如叶圣陶老师在《驱遣我们的想象力》一文中所言,文字是一座桥梁,两边分别是读者和作者。读者要想无限接近作者,就得走过这座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道理也浅显易懂。但很明显,每个读者过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到桥那边的时间,地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来来回回好几趟,仍然回到原点;有的人来回一趟,就可以悟出作者情与象的结合点;而有的人可能还要不同时间、不同阶段走几遍,得到不同的体悟。这些人中,学生常常属于第一种,他们看诗歌,读诗歌,理解诗歌,像做文言文翻译一样,去疏通诗歌的意思。但是诗歌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它意蕴深厚、灵动跳跃。它有属于自己创作方法,自然就有属于自己解答方法。就像文言文,文言现象已经成为翻译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诗歌也应该有它独特的解意法。


既要尽量保证诗歌字词句的完整性,又要译出诗歌的含义。就好比不动一兵一卒又要摆出阵型一般。答案就是——添。针对诗歌跳跃性的特点,可以通过添加必要字词句的方式,使得语意保持连贯,既没有使用其它译注来代替原诗歌,也能把诗句的大意尽可能还原出来;针对诗句內蕴丰富的特点,可以通过添加“潜台词”,将意思和盘托出。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我的教师版如下:
国已经破,山河依旧在。城逢春,只是草木深。
感于时,见花开,所以溅泪其上。恨于别,闻鸟鸣,故而惊心动魄。
烽火啊!已经连三月啦。家书啊!简直抵万金。
白头越搔越更短,哎!浑欲不胜簪。


课上,我先用首联作了例解。点拨学生,添加“已经”和“依旧”可以形成对比的形式,从而读出诗人有意强调物是人非,朝廷衰败但山河永在的历史规律、自然规律。添加“逢”字,强调春天已经来到了城池,城池已经迎来了春天。“只是”二字凸显了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城市草木繁杂与人烟稀少的对比,从而联系背景,照应第一句“国破”的时局。学生明白了填字的目的,使得单独的意象连接成有文理的句子,这文理可以是情节的发展或陡转,情感的贯通,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学生上课讨论版如下:
国被攻破,山河还在。城又逢春,处处草木深。
感叹时局,花开却溅泪水。痛恨离别,闻鸟鸣竟然惊心动魄。
烽火连绵,三月不停息。一封家书,因为战乱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因为搔挠,更加短了。浑欲不胜簪。
两个修改的版本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句都凸显了对比;第二句都凸显了因果;第三句也都凸显了情节和因果;第四句都深化愁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清晰了,甚至透彻了,更易于后面的品读和赏析。


当然,修改过后的诗歌,只是为了达到诗意的疏通。在朗诵的环节,必须安排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从无到有,是先朗诵原诗,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触摸中完成对诗歌最初的体验;再让学生以添加字词句的方式,尽量勾连字词句的意思,做到不破坏,只理解的效果。从有到无,则是在疏通意思的基础上,再次回到原诗,把那些添加的字词句放在心里,把联系和感情保留,读出应有的韵味。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就是一个增加文字,再次搭建阶梯,把桥梁的路线基本固定的过程,学生可以选择很多路径,但意思基本一样,因为保留的原诗句会限制学生的发挥,只有无限接近原诗意,才能基本做到文从字顺,这点语感,学生还是有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相信的力量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