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桃源一中 黄昭榭
月光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在文学上带有一种神秘性,月光下的世界往往是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中题目五字五景,各自蕴含着真理。人对世界的认识既是理性的和当下的,又是感性的和联想的,而月光将这些融合在了一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水与大海相遇,明月与海潮邂逅,柔情缱绻与激情澎湃相拥,面对宏大的世界,我们体悟着春江与月夜,此时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月光之中。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夜空如一卷刚轻轻铺好的素宣,除了一轮明月,没有一丝云彩着墨,也不见一粒尘埃落款。此时画面集中的月亮上,主题发生了转变。面对孤月当空,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什么人在江边初次见了月亮,江上的月又是在哪年初次照见了江边望月的人。张若虚也有这般的疑问,可世间的宏大太过深邃,无法真正去把握。
世界是一个无穷的存在,自然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正向我们揭示了这个道理,用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宏大世界的无穷去做对照,让人感到生命的孤独与焦虑。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想的话,人与自然是十分亲近的,就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般。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谁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每个人都被这个世界所等待。或许在张若虚心中,正是因为人赋予了世界一种美好的意义,它才如此美好。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空中有明月,有月就有云,有云云会飘,可云会飘去哪里呢?随着月一起飘飞的还有人的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诗中,月不仅仅是美的,同时它也是触动相思之愁的景物。当我们望向月亮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淡淡的愁思。游子如浮云般渐远,高楼上月光清冷,相思之愁,离别之苦溢于言表。月光照亮了门帘却无法将门帘一起带走,在离家之人的心中又添了份愁怅。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望"也为"思念",彼此互相思念却又不能相见,生离的痛苦莫过于此了。既然相念而不能相见,只愿能随着月光去照亮你,陪你落子,为你研墨。可奈何距离遥远,终当是南柯一梦,只能化作月光,酒落在你的胸膛。从此女子的相思便化成一片月光,又从月光转换成大雁,最终落在游子身边。
"江潭落月夏西斜",月亮升起以后又要落下,前有"海上明月共潮生",从思妇的忧愁,写到游子的悲伤,然后月亮要开始往下落了。"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美妙的青春是"去欲尽"的,生命也是"去欲尽"的,世界如此美好,生命也如此美好,而这种美好是不长久的,也正因为不长久而益显美好。
从春江花夜到宏大的宇宙和短暂的人生,我们被唤起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当月亮升起时,这个世界充满着月光;当月亮落下去时,这个世界充满着爱。当我们为人所爱,我们也爱我们所爱之人,在这样的月光下,我们享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也品味着月光下的生与死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