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浅析《蒹葭》的意象之美​

时间:2023-11-17 09:13:42 作者: 浏览:0
原创 翟娟琳

在《诗经.秦风》中有一首特别的诗。为什么说他特别呢?因为秦国民风以刚建尚武著称,所以秦风中大多歌颂尚武精神。如《无衣》,就是秦国战士互勉同心战斗的战歌,诗里洋溢着将士们的壮志豪情和爱国热情。而《蒹葭》却如江南柔婉的女子,在烟雨朦胧的秋色中浅吟低唱,诉说怀人而不得相见的惆怅情感。

这种不得相见的惆怅之情,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就要谈谈诗中的意象。

本诗常提及的意象“秋水伊人”“蒹葭之思”,一说人物,一说环境,都离不开思念之情。为何思念,因距离而思,因不得而念,所以千古流传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才让人如此怦然心动。

首先:“蒹葭、白露”这两个意象的反复出现,为主人公的出场既创设了背景,又营造了氛围。诗中对“蒹葭”的描写虽只用了三个词,但画面丰富,意蕴绵长。“苍苍”“萋萋”“采釆”这三个叠词都有茂盛之状。但也有细微变化,“苍苍”强调广阔状,且有颜色的呈现;“萋萋”强调叶子的长势密集,稠密一片;而“采采”则是侧重色泽感,叶片儿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的鲜亮。这三个叠词,不仅在音韵上富有节奏感,而且从多个角度描绘了芦苇的长势,体现出不同光照条件下芦苇的样貌,更为伊人的出场营造了清净空灵,凄迷朦胧的氛围。

再品“白露”之变: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勾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到太阳东升还神情专注,不肯离去。

诗人苦苦等待谁呢?举目远望,芦苇丰茂,秋风瑟瑟,白露成霜,秋水茫茫,这时有位“伊人”自远而近,又似近及远的出现在“我”的视线中。“秋水伊人”的意象就此产生。今天有个女性服装品牌,就叫“秋水伊人”,可见这一意象已传承至今,成了文化代言。为什么它如此有生命力呢?

且看这几个字的变化:“方,湄,涘”,这三个字突出了伊人出现的地点之变,营造了变幻莫测的神秘感。伊人行踪变化,“我”亦跟随伊人的脚步,上下追寻。追寻的道路崎岖艰难,却挡不住我坚定的脚步。反复寻觅,然而最终依然是芦苇苍苍,秋水茫茫。只能隐约看到她,似乎在水中央,又好像在小洲旁,一会儿又隐在水中的岛上。秋风起,芦苇如海潮般起起伏伏,伊人的身影,忽隐忽现。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当思念一个人达到极致时,想要靠近的愿望也随之迫切。在这样朦胧梦幻的环境中,诗人被这份思念困扰着,茫然若失,读者也为之感伤。一个“宛”字,写出了主观世界和客观现实相矛盾的痛苦。一湾秋水,竟将诗人和“伊人”隔绝,这种悲剧情调便在执着的追求和无可奈何的痛苦中形成。

那么这“伊人”指代什么呢?也许是一位他爱慕的女子,也许是一位挚友,也许是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多元象征手法。

总之,这首诗于独特的意象中营造空灵朦胧、似真似幻的意境。于曲折迂回中坚定的追寻“伊人”的足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伊人”。愿我们每位书友能在烟火寻常中追寻诗与远方,于在水一方出遇见“伊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浅评《梦游天姥吟留别》背后的李..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