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灵光塔

时间:2018-11-01 07:52:53  作者:  来源  查看:0
传说,唐朝渤海时期,鸭绿江、图们江、松花江上游一带,和现在一样都是边境。
  有一天,大臣来报,说鸭绿江、图们江全临国界,外国人随意越界垦荒、狩猎,伐木,掠我资源。国王一听,急忙招来大臣们商量。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派一个名叫高世壮的大臣,率一班人马代自己视察。
  高世壮带一班人马顶风冒雨,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从松花江上游出发,经过半年时间,走遍了松花江、图们江上游,又沿鸭绿江返回。高世壮是个很负责任的大臣,他看到松花江两岸疆土安然无恙。可是,图们江上游和鸭绿江上游,俄国人、高丽人跨界如履平地。而我疆土之上没有任何标志。于是,他带一班人马就在鸭绿江的草甸子村(今长白镇)西北山上的台地处(今塔山),用石头垒砌了一座两人高的石塔,作为本国建筑的标志。在图们江口的珲春,也垒砌了同样的塔。
  完成任务后,高世壮回到京城向国王做了详细汇报。他满以为能得到国王的褒扬,谁知国王大为不满。说在国界垒砌区区小塔,有损国格,丢人现眼。命他即刻带人返回,重新修建壮我国威、显我国格的高塔。高世壮心里凉了半截,又不敢抗命。但有一点他必须禀报。他向国王解释,眼下已经立秋,待带人到达这两地,就要上冻了,不等开工就得无功而返。不如来年春,早去早回。国王准了。
  建塔需要设计、预算和施工,这些高世壮哪懂?他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四处寻找工匠。可是,根本找不到工匠。他只好禀报国王。国王忽然想到,曾经有个赵姓工匠,在中原建过塔。就让高世壮去找。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终于找到了这位工匠。经过一冬天的设计、预算,准备,即将出发的时候,高世壮便向国王请示钱款。国王一听钱款数额太高,便大笔一挥,两座塔的钱款各减一半。高世壮的心又凉了半截。在那高寒山区,要砖没有砖,要水没有水,一半的钱如何能建得起塔来?国王见他为难,就让他多带些人马和工匠,省出人马费用。高世壮只好遵命。
  高世壮一行百余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草甸子村。当时的草甸子村高丽人居多,其中有一个大户,姓金,人称金大户,是个地道的佛教徒。他听说要建塔,就主动找到高世壮商量,他愿意出一部分钱款和劳力,只要求在塔下设一地宫,供摆放舍利盒之用。高世壮就找赵姓工匠商量。赵姓工匠满口答应,那就增设地宫,建成佛塔。
  可是,建塔需要砖,哪里有能烧砖的土呢?高世壮就派窑工四处寻找烧砖的泥土。最终还是金大户提供了线索,说在鸭绿江边有一处泥土适合烧砖。窑工一看,还真是烧砖的好土。于是,砖窑就建在鸭绿江边(原长白镇民主菜地西南)。建塔需要大黄米煮熟碾碎和黄泥和在一起做胶泥,可是没有大黄米呀。高世壮又找金大户商量,说塔建成以后,砖瓦窑就送给金大户。不过,金大户需供给大黄米。金大户一听,很划算,一座窑价值连城,岂是区区几百斤大黄米所能抵的?他满口答应了。
  有了金大户的支持与合作,建塔进行很顺利。不但省了钱款,还省了劳力。在挖好地宫,准备砌墙的时候,高世壮忽然想到,如何在塔上体现出渤海国管辖国土的标志?他又把想法跟赵姓工匠讲了。赵姓工匠经过反复设计,在塔的一层四面墙上,砌出了"王立国土"的字样。一切安排妥当,为了加快建两座塔的速度,高世壮带着一帮人马去了珲春建塔。草甸子的塔就由赵姓工匠全权负责。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待高世壮安排好珲春建塔事宜,返回草甸子村时,塔已经基本完工。金大户已经把舍利盒供奉在地宫里。高世壮见了,立马就给塔起了个名,叫舍利塔。金大户非常高兴,立马把草甸子村改名叫塔甸村,建塔的那座山就叫塔山。
  好多年以后,鸭绿江一场洪水把塔甸村淹没了,从此舍利塔的名字也失传了,草甸子村也无人知晓。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白府设治委员张凤台,重新给塔起名叫灵光塔。上世纪80年代初,考古专家在原民主菜地处,发现了那时候的长约380米,宽约240米、周长约1200米的长白古城遗址。这座古城就是唐渤海时期的,也发现了当年的窑址。灵光塔与中原古塔风格一致;与延边珲春马滴达渤海塔基本一样,也是唐渤海时期所建。
  考古专家评价:"长白灵光塔,是渤海的能工巧匠学习中原唐代建筑技术建造的、我国优秀的古建筑之一。它对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技术,研究东北地方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尹乐祝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姊妹峰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