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文学文本解读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1-05-05 08:18:38 作者: 浏览:0
直面散文理论

——读《文学文本解读学》(第十章)有感


这阶段看的书有两本:一本是余文森先生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一本是孙绍振先生的《文学文本解读学》。

因为本次工作室活动的主题是“部编新教材现代文阅读教学研讨”,所以我着重阅读了第十章《以直接概括冲击贫乏的散文理论——建构现代散文理论基础》。

一、本章节的概要

本章节主要有“现代散文审美‘小品’的历史选择和中国散文审智“大品”的失落”“‘真情实感’论:归纳和演绎的局限”“真情实感,花花似虚实相生?”“真情虚感在文体中的分化”“抓住现成理论不能解决的难题:审丑”“亚审丑:幽默散文”“审智:既不抒情,亦不幽默”等板块,致力于散文文本解读的困境缘由分析和散文的审美价值探究。

二、散文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发展阶段

1.现代散文解读困境的探究

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上的低效和无效,是文学理论合法性的阻力。孙绍振先生认为,文学文本解读的构建中,散文应该是最为艰难的。究其缘由有三:

第一,孙先生提出中国散文没有小说、诗歌、戏剧的特定形式审美,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正是印证了散文没有对应的形式。

第二,西方所谓的散文,从外延到内涵,都重智性随笔,往往横跨纯文学与非文学,因此基本没有散文理论,也真是缺乏西方理论的遮蔽,我们在散文理论构建的自觉性不足。

第三,中国当代散文的封闭性发展。一方面是周作人的狭隘散文理论将中国现代散文领上了封闭性的道路。1928年,周作人在《燕知草·跋》中宣言“公安派是现在中国散文的源流”,以其文学的权威性地位推动“人的文学”的构建。他注重追求个性自由,敌视“选学妖孽”——桐城派散文,否定其文以载道的内涵,忽视其深厚的审美积淀。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谈及“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要来的强”。这个理论的不足在一系列的实践中逐渐显露。现代散文紧承周作人的观点,追求文章不拘格套,讲究自然率真,讲究性灵的独特,客观上,它被狭隘的界定为抒情叙事。

之后,鲁迅随感录式“杂文”兴起,20世纪红色文学(比如报告文学、通讯、新闻)风靡一时,现代散文的狭隘性便愈发明显。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原因,中国现代散文游离于国际环境,自行发展。客观上,形成对世界文学形式和潮流的封闭。

2.现代散文定位的突围与推进

余光中先生在《余光中散文选集·自序》中提出“认定散文的正宗是晚明小品,却忘却了中国散文的至境还有韩朝澎湃、苏海茫茫,忘了更早,还有庄子的超逸,孟子的担当司马迁的跌宕恣肆”。这一论断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现代散文沦为抒情小品,缺乏宏大的高贵精神品味的症状。

孙绍振先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认为中国散文的正宗也可以再往前推,比如被刘勰称为“诏、策、奏、章”之源的《尚书》。孙先生的理由是《尚书》是最具实用性的,类似当代的政府文告和首长讲话,具有记言的属性。如“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诸如这种硬话软说,软话硬说,软硬兼施的或拉拢或劝导或利诱或威胁的表达,无一不是体现了起草者、讲话者的情结,和个性。在怀柔与霸道之间平衡,是优秀的情理交融的散文。这两种主张很大程度上直击、颠覆了周作人的散文权威性界定。

但是,后起之秀林非先生在八九十年代提出的“真情实感论”又继承并发展了周作人的衣钵,他提出现代散文诠释成“狭义的散文是以抒情性为侧重,融合形象的叙事与精辟的议论”。在本质界定上维护了周作人的观点,补充了散文议论的特殊性。

之后学者散文、智性散文异军突起。它们以一种以智取胜的气度,走向反审美、反抒情、反幽默,追求智性和感知的深化和话语内涵的颠覆,获取新的感觉和智性深度。比如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他在抒情中水乳交融地渗入了文化人格的思考和批判,达到了情致交融的境界,但他并没有完成从审美向审智美学的过渡,只是突破了审美抒情,又没有完全抵达审智的彼岸。

三、现代散文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散文理论的学习有利于明确现代散文解读的导向

孙绍振先生提出“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其唯一性,独一无二性,”,他主张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必须回到作品的唯一性、特殊性上来。联系语文教材,解读好每一篇文本你的唯一性成了我们解读教材的根本原则。

作为一线教师,需要从文章的意象、意脉和情感逻辑入手,分析文本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揭示文学文本的主客体和形式的三维结构,找准并还原文本的“唯一性”。从而实现解读文本的最大有效性

(二)现代散文理论的学习有利于拔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深度

文学理论立足于读者的文本解读。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最终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它以个案为前提,关注生成的过程。由于散文的特殊性,在阅读中,往往给人一望即知的感觉,而这个往往是学生就能触摸到的高度,其深层密码,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心。如何将潜在的密码显性化、有序化,如何将累代的读者的结晶智慧传承下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

(三)现代散文理论的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发展

余映潮先生在语文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八个“第一”中说,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教材的味道,第一阅读能力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教材解读能力,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能力;文学作品解读与欣赏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阅读文学理论著作,有利于落实教材的文本解读,有利于突破经验主义和教参的束缚,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当下散文教学对于学生艺术感受能力的培养不足,造成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弱化。通过传授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和品位散文的语言、意脉,助力学生建立文学阅读的专业眼光,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态和艺术趣味。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致敬孙绍振先生,致敬《文学文本解读学》。

文字|朱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读后感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