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读《语文的文化品格》有感

时间:2021-05-05 08:21:21 作者: 浏览:0
建构,从根开始

——读《语文的文化品格》有感

王崧舟老师是浙派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之一。他倡导的“诗意语文”在语文教学界影响深远。我有幸听过他来温岭送教的一节课,课上得开阖自如,挥洒大气,令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他课堂驾驭能力之强,对文本解读功底之深令人叹为观止。佩服之余,不禁思索他深厚的底蕴何来?我在他与陶继新老师合著的《语文的文化品格》一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好读书,读好书,才能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力和理解力,才能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在课堂中上出自己的风格。

语文学科从本质上来讲,最应关注的是语言。语文学习就是以语言为学习对象,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言可以分为语言表达形式和语言表达内容两个方面。其中语言表达内容是所有学科都会关注的,而语言表达形式是语文学科尤其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载体和凭借,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文本,没有对文本的有效解读,也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必要性,阅读教学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语文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探索某个语言内容是怎样表达的,才能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才能从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中领悟它特定的思想内容。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也是语文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它是一种高于一般的解读能力,带有语文老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但由于没有深厚的阅读作为依托,文本解读能力在现阶段仍是许多语文老师的软肋。具体表现如下:

一、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为方便教学,几乎每个教师人手配备了一本《教师教学参考书》,它是教材编写者为教师备课提供的参考。参考书顾名思义,本意是仅供参考,在教学中还是需要教师独立思考。但好多老师把它奉为圭臬,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自己昏昏,怎么能使学生昭昭呢?把原本生意盎然的语文课上得死水一潭。

现如今我们身处信息时代,网上资源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各个版本的教案、课件层出不穷。教学资源的丰富很容易助长我们备课的惰性,我们已经习惯于拿来,看别人的教案,看别人的课件,看别人的解读,于是改头换面一番,就“粉墨登场”,向学生传经授道。但这改变不了课堂里说的尽是别人话的事实。说别人的话,总觉得是隔了一层,无趣味,没有感觉。依赖资源的心态一旦形成,长此以往,教师对教材潜心钻研是不够的,教师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会越来越弱,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因此备课时绝不能只是囿于教学参考书。

二、教师自身阅读面的狭窄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学校语文课程所对应的母语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群,是一连串处于发展变动之中,各具特色的活动链。这门课程起码涉及语言学、语用学、文章学、文艺学、阅读学、写作学、口语交际学、言语行为和思维科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与规则。其中每一门类学科的既有成果,都会对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教师不读书、不学习是一个违反常态但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老师自从毕业从教后除了教科书,很少涉及别的书籍。尽管有继续教育,但不知有多少老师让它流于形式。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行为主体,没有持续的读书学习活动,就难以从更广、更深的理论背景下,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王崧舟老师认为读书,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的思维、情感、精神境界。确实如此,特级教师赵翔谦总结他的成功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赵翔谦老师因文革的原因曾中断了学业,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尽管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但他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红楼梦》、《唐宋诗词鉴赏辞典》等书,后天的努力让他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丰富的阅读也改变了赵老师的教学观念。他自嘲自己从“应试教育的急先锋”,变成了“语文教改的过河卒”。

正如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所说:“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懂得自己教的那篇课文,那我们把他叫做‘教书匠’,教来教去那几篇课文。教师这个工作必须得警惕翻来覆去,教不出什么新意来,也弄不出新东西来,就成了教书匠了。所以,我提倡一个教师应该朝着文化人的方向发展,应该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来教。”要成为一个文化人这同样离不开广泛地阅读。

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在备课时要努力抛开教参的指引,抛开网络资源的支持,抛开高人的点拨,只剩下执教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和文本“面对面”。靠平时的广泛阅读、靠自己“硬读”走向对文本深层次地解读。一个教师的教学生涯短的只有30多年,长的达40多年,这几十年中,同一篇课文不知教了多少遍。如果还是读得不深不透,那么教了一辈子书,仍然很浅薄,只是做了教参的传声筒,多媒体的点击者,没有自己对文本独特的心得在里面,缺乏教师这个职业的自觉意识,那不是很可悲吗?

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文化。语文如果不跟文化对接,或者说语文如果不能够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去,那么我们的语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架起了教师与文化之间的桥梁,让教师有了文化的自觉和担当。我一直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充满情怀,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有血性和良知,是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语文老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文本的妙处,带领学生穿越古今,培养学生心系尘世,悲悯人间。

文字|陈淑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读《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有感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