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社戏》为什么是《呐喊》的压轴

时间:2022-01-29 21:14:29 作者:阳光诗韵 浏览:0
《社戏》为什么是《呐喊》的压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呐喊》自序)这个“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正是鲁迅先生最大的悲哀。

悲哀至极,就不禁要“大嚷起来”,要“毁坏这铁屋”。《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阿Q正传》《故乡》《白光》是振聋发聩的高声部。《狂人日记》是开山大斧,“轰”的一下,将“铁屋”从头至脚劈开;《阿Q正传》是锋利的匕首,“扑——哧——”无情地直刺“铁屋”里所有“熟睡的人”的胸膛,使他们无一逃遁!

《明天》是低声部,悲哀啜泣至无声。

《风波》《端午节》是滞音,愁云惨淡万里凝,一个农民,一个知识分子,同样的浑浑噩噩,不死不活,让人憋闷。

《兔和猫 》《鸭的喜剧》是细声,小河欢唱,河里螃蟹可以横行,但不能妨害小虾蹦跳小鱼畅游。《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是颤音,刺人自省,催人奋发。

整个《呐喊》汇成一支多声部的交响曲,那么《社戏》是什么声部呢,为什么是《呐喊》的压轴?

“大嚷”大毁之后,需要什么?重构!边破边立,破中有立。

“车夫”“宏儿和水生的一气”让人看到希望,渺茫的希望。到了《社戏》,前面虽然还在“破”,但后面主体部分(教材节选部分)就已经绘制了希望的大致蓝图。

首先是自由的空气。最可贵的是“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不算“犯上”。不读礼教之书,自然就不会“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二字。在这里得到的是真诚的优待,不必戒备身边人谋划“吃人的事”,不必担心医生何小仙、“有些侠气”的阿五、热心肠的王九妈等人的欺骗、敲诈、伪善,不必让“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这里是真实质朴的,面对黄牛水牛的欺侮,“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并接受小朋友们的嘲笑,却不必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这里没有憋闷的“铁屋子”,有的是自由轻松的空气,可以让身体“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救救孩子……”

如何救?就要为他们创造自由纯净的人文环境。

其次是阳光的人。“我”的身边是一群刚健阳光的少年,他们聪明能干、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有创造力,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全不似陈士成、方玄绰、七斤之流那样扭曲、委琐、平庸、虚伪。即便年长的六一公公,也是善良淳朴厚道之人,与华老栓、单四嫂子的愚昧、无知、麻木完全不同。

“救救孩子……”

如何救?就要把他们打造成双喜、桂生、阿发这样的阳光少年。鲁迅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塑造了这群可爱少年,在他们身上寄寓了很大的希望,要靠他们去破毁“铁屋子”,去变革社会,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未来。

再次是绿色的生态和活动。硬环境也很重要,它是人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基本条件。这里有发散着清香的豆麦和水草,有“朦胧在这水气里”的月色,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有“乌油油的”“结实的罗汉豆”,有乌桕树……如果联系《故乡》,还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有伶俐的獾猪、刺猬、猹,有“五色的贝壳”,“有许多跳鱼儿”……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钓虾、放牛、架船、看戏,可以拾贝壳、用胡叉刺猹、雪地捕鸟……

“救救孩子……”

如何救?就要还他们绿水青山白云蓝天,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历练才干,获得真本领高素质。

如果说,《故乡》中,作者对“新的生活”的希望还是朦胧的,还是鼓励人们从“本没有路”的地上走出路,那么到了《社戏》,作者就构建出了新生活的蓝图,犹如一个新的桃花源。它是清新的、阳光的、刚健的、和谐的、美好的,有创造力,有生命力,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神往。

在《呐喊》这部交响曲中,《社戏》有高声部,有中声部,也有轻声部(有别于“低声部”);是英雄曲,是和谐曲,又是摇篮曲。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步步皆从容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