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时间:2023-03-20 19:43:21 作者: 浏览:0
顾红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详尽地讲述到儿童的成长有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有意识地、自主地、独立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得。成人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尽量少去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会逐渐成长起来。读了该书籍,我也有了一些简单的思考和感悟。

厌经?念经!

曾经,我也是一名儿童。曾经,我也是低着头聆听我的老师给予我的那些指导教育性语言。“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你今天上课是不是又开小差了?你的作业怎么还没完成呢……”不可否认,儿时的我确实经常能听到这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性言语。那时的我已十十足足成为老师心中那个需要时刻被提点的孩子。可,那时的我却不甘成为那个想时刻被老师提点的孩子。确实,那时的我是多么地忍受不了老师的不停打岔、反复提醒、不断提问、连续絮叨。只要一听到老师的唐僧经,两耳就嗡嗡作响。但,那时的我还算清醒,至少我清楚自己是讨厌念经的人!而如今的我却糊涂了,变成了那个我曾经讨厌的念经之人!

在工作中,我不厌其烦地朝着我的孩子念:“看书要保持安静、上厕所要有序、进餐要不挑食、活动要注意安全……”每个环节总有属于我自己官方的标配语言。日复一日的指导性语言似乎已成为我的口头禅、顺口溜。这些话语令孩子们也记忆深刻,或许我说出前一两个字,他们能给我填充完整我即将要说的一连串话。那如此反复的提醒教育就会有良好的成效?当然不是,阅读时刻不安静的现象依然有;上厕所环节仍旧有人插队;进餐挑食的大有人在;活动期间受伤情况还是会发生……所以,不断地提醒没有太大作用。

原以为如今我是彻彻底底变成了念经的唐僧。但是,我错了,我不仅变成了念经之人,我还依然是那个不愿听无休止经文的人。某日,我开着车,孩子的父亲坐在副驾驶位上,也许是过于担心我的驾驶技术,孩子的父亲全程念着“安全”经。“你压着中间的线了;你跨了两个道;马上绿灯跳黄灯了,要加速才行,你这个速度不行,要过又不过的……”当时的我,怎一个“烦”字了得!我对孩子的父亲怒言:“你就不能安静点么?”话语刚落,后排的女儿弱弱地说:“其实你每次说我的时候,我也想让你安静点。”语毕,车内鸦雀无声,此刻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多少次我的喋喋不休、多少次我的絮絮叨叨,孩子该有多反感啊!

考虑?欠虑

不知道是不是作为一个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都喜欢做那个指导孩子的人?总有千套万套理由去教育,总认为是为孩子考虑才有了长篇大论的教育心得,这些论言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甚至运用谎言来寻求出口。

我自诩在给女儿分析题目的时候经常会说:“不会做的错了就不怪你,会做的错了那就不应该了!”这句话已经根深蒂固进入孩子的内心。当出现大范围错误后,孩子第一时间来告知的是:这些错的我都不会!与老师交流发现并不是如孩子所述。孩子因为怕我责怪,她寻找了这个或许我不会问责的借口。成人的教育言语孩子听到了,但是不是按着成人想的那样发展呢?在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冠冕堂皇地对孩子说:“你要怎么怎么做,你不应该怎样怎样做,我这样是为了你好,想让你变得更好,所以老师希望你如何如何……”孩子是否因为你的话而有进步?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老师总喜欢硬性的把这些语言灌输给孩子,这些语言像无形的枷锁套住了孩子,让他们想尽办法要得到解脱,不惜撒谎。所以,看似为孩子好的“指导”语言不仅没有促进孩子进步,反而致使他们走进了误区。成人在说出这些语言之前是欠缺考虑的,到底该不该说?说了有没有用?是不是非说不可?会不会适得其反?这些我们都没有做过多的考虑。

负责?担责!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好!”这类关爱性语言,在哪一天这类语言也成为了孩子们效仿的标语。在那时,老师才会发现当时说出这样那样的话是要负起责任,而不是随口一说。每次在班级幼儿进餐时,我的喋喋不休会起始于“小朋友不可以挑食、蔬菜营养多、不浪费粮食的小朋友棒棒哒……”孩子们可谓耳濡目染。某日,我把午餐盒饭里的菜和汤倒进了餐车内,小丁马上说:“老师,你不是和我们说吃饭不可以挑食么?不可以浪费粮食么?你为什么把菜和汤倒了?”自认为已经偷偷地倒,但孩子的眼睛还是太过雪亮。为了让我之前的经常性告诫语言不受到质疑,我解释因汤菜太咸,自己喉咙不适不能吃太咸的食物。单纯的孩子立马从质疑转向关心:“老师喉咙不好是不可以吃太咸的,不然会加重的!”听着孩子们简单的话语,想到当时的我是那么的不纯粹;是如此的不堪;是那般的不为人师表。我无地自容。说过的话不是一个谎言就能抹去的,既然要求孩子言行一致,为什么对自己又要特殊对待?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能对自己行为有反思调整的老师,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的老师才能引导孩子点滴积累责任心。

蒙台梭利认为童年的秘密就是生命本身的秘密,了解这种秘密从而进入生命的中心,在此,我们需要摆脱成年人那种无所不知的心理。成人总用自己认为的“都知道”来不断提醒和指导孩子,但这些引导中恰恰多了几分限制。或许,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些假性指导,而是在真正意义上能尊重他们,有效助推他们成长的自然引导!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读《鹿王哈克》有感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