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啊北风》读后感
多人 洪浩图文频道
几点看法
文/李士彪
一,关于文体。作家对于此书文体的确定,有一个摇摆的过程。封底上写的是“亦小说亦散文”,后来发消息时确定为“长篇小说”。说它是小说是对的,这与我的看法一致,因为所谓“长篇散文”就是回忆录了,而所有的回忆录都是不可靠的。比如第一章的描写,明显是小说的笔法。
二,关于写作时间。书末有四个写作时间,每个时间都是冬天,好像他习惯在北风呼啸的季节写作。第一稿的完成时间是“1984年冬”,作家当时18岁;最后一稿的时间是“2015年冬”。那么,这以后作家就没有对作品进行修改吗?我是不信的。据我考证,尾声的那首长诗《北风之歌》,实际上写于2016年2月4日。所以说,作家的话能信吗?鬼才信呢。
三,关于主题。这部作品的前面几章,写的都是一些不很愉快的事情,到了第十章、十一章,作家开始逐步展示自己的自信。很多读者对前面的故事印象很深,往往忽略了这两章。其实,这两章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它表达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拯救,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通过写作拯救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部分,作品就是不完整的。
四,关于艺术启示。主要有四点:一是文体的跨越。即文体的融合,作品是对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的融合,是一个复合文本,符合现代特征;二是作家的成长。(略);三是文字的魅力。(略);四是偶像的影响。(略)。
(本文系录音整理稿摘要。作者在大学讲课的视频,见于哔哩哔哩网站。)
2022年11月23日
苦难与荒诞
文/李杰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说过:在史料的大海中捞针,在民众的记忆中淘金,是一个学者和知识分子的责任。对此,我深以为然。
洪浩就是这样一位严肃的作家。
这本书是洪浩的自传体小说,家庭是这本书的主轴。
开篇不久,就写到主人公的三舅之死,并借母亲的口述道出了三舅死亡的原委。
上学时期,还是孩子的三舅,因为买瓜吃而偷了家里五块钱,被其母发现后,要求他把五元钱还回来。三舅没有办法,只能去亲戚家借钱还上,此后,他长期为这五元钱发愁,以至郁郁寡欢,精神恍惚,最终自缢身亡。三舅的死使得主人公的母亲对外祖母心生怨恨,终其一生都难以化解。这是书的开篇就写到的一个悲剧,也是一些事情的起因。
主人公的母亲,也是一个悲剧角色,而且是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悲剧角色。
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女性除了生儿育女,其实还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负责调教丈夫。在妻子的眼中,丈夫是她永远也长不大的大孩子。夫妻之间,那些挖苦讥讽斥责等,是调教丈夫的诸多手段,自然也就成为家常便饭。书中的母亲也不例外。由于突生变故,母亲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被迫回到娘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此后她必须正视生活的重负,还要面对村人的非议。种种现实压力,对她是一个艰巨的考验。而正是长期的辛劳,长期的愤懑,导致了多病的母亲过早的离世。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落难女性的缩影。
悲剧是人世间泪水存在的真实源头,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世间之事,多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做道德层面的简单评判。
阎连科说过,如果哲学能解决问题,就不要写文学了。
五块钱对今天的人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五元钱那是大额钱。
我曾为十元钱不翼而飞而惨遭母亲一顿暴揍,结果晚上父亲下班回来,说那十元钱是他拿走了,与我无关。母亲听后,抱着我痛哭不已。
贫穷,缺衣少粮,严重的营养不良,百姓常常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发愁。
这就是全体国人曾经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说是饥饿梦魇也不过分。
谢冕曾说,伟大的人塑造一个伟大的时代,一般的人只能被时代塑造。书中的父亲,是建国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在林业岗位工作不久,就因政治运动而被下放。母亲是教师,后来也相应政策被劝退回乡。他们由国家公职人员变为终日面对黄土的农民,对于一个刚建立不久的家庭来说,无异于一场残酷的打击。无妄之灾把父亲空降到农村社会当中,他的曾经吃过公家饭的知识分子身份,变得如此不合时宜,颇有鹤立鸡群之感。而貌似憨厚顺从的中国农民,其实有狡黠、卑下的一面,总喜欢看别人的笑话。父亲置身其间,自然是郁闷,孤独,甚至还有悲凉与绝望。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沉默是知识分子最好的防身术。
今天我们经常会被灌输一些鸡汤,比如一个人的内心要如何如何强大之类。可是,当一个人被命运突然抛弃到荒野之中,周遭只有讥笑嘲弄的时候,这样的规劝还有意义吗?没有理解,无法释怀,极目远眺,茫然四顾,难觅公平与道义。
书中还写到主人公的哥哥,因家庭原因与高考失之交臂,不甘心地在乡间劳作,挣扎。这同样是一种悲哀,是主人公同代人的悲哀。父亲是民国时期的读书人,当然知道念书对一个家庭与宗族的重要性。
书中写到,有一次,父亲在田间劳作,对儿子提起家族显赫的祖先“南轩先生”——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两宋时代尊重文化,是文人引以为傲的时代,上至皇亲贵胄,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如此。那时的知识分子不会被当称臭老九踩在脚下,也没有遭遇拜金拜权时风的催逼和欺凌。
父亲言及“南轩先生”,话语中自然有慎终追远的意思。
这样的父亲,深知放弃读书高考,对一个人的人生和家族意味着什么。
这种权衡之后的取舍,最艰难最痛苦的莫过于为人父母者,尤其是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
这让我想起明遗民时期的几位大儒,在残酷的朝代更迭之后,自己不清庭妥协,却不反对儿孙去读书,考取功名。
“人可以特立独行于制度,但不能特立独行于时代;能够特行独立于时代,但不能特立独行于理想、荣誉、快乐、美等任何向上的东西……”陈希我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写到。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读书的种子,更是文明的种子,谁毁掉了它,谁就是罪人。
书中,少年与他的老师讨论所写诗句的一段描写,颇可玩味。
那时虽然已是刚刚解冻的历史时期,但乍暖还寒,文字可能导致的危险,仍让这一对师生谨小慎微,十分警惕。
少年写了一首只有两行的诗《夕阳》:“一个疯狂的纵火犯/烧了天幕又逃下山”。老师看后,用指甲在诗句下面重重划了一下,指出大凡写到太阳,大多是比喻领袖。少年辩解说:“可是我写的是夕阳。”老师回道:“夕阳也是太阳。”少年听后,再看纸上的两句诗,想起哥哥经历过的“反标事件”,想起父亲的下放,不禁汗毛倒竖,“当场抓起笔反复涂抹,把诗句涂成两道深深的蓝黑色,像两道伤口”。后来又“找出削笔刀,把那两道‘伤口’挖掉了。过后还是不放心,干脆撕下了那页纸”。
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而精彩来自历史的真实。作者用含蓄的语气,道出了一个时代的荒诞,也使得这段文字更有张力,更具文学的震撼力。
我们的基因里习惯了追求伟大与崇高,喜欢崇拜伟人而蔑视弱小,岂不知弱小与平凡才是人间烟火,才是人生真谛。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你吃饭了吗”,才是人世间最亲切的天籁。
我想应如是。
借用托翁的名言结束我粗浅潦草的读后感:人类已离开正路,因此正在受难。
愿我们的父辈所遭受的苦难与荒诞,不再降临人间。
谨以为记。
2023年3月20日
童稚之眼
文/北华
读完《北风啊北风》这本书,很有感触。虽然跟作者不是一个年代的人,但书中写的很多事情,我年少时也经历过一些。我是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尤其喜欢描写篱笆的那一节,因为爷爷的院子有一段篱笆是用槐树枝扎起的,有几根还发芽抽叶,最后结了槐花。小时候我也在篱笆下睡觉,做过一些梦。书中的木槿花篱笆,勾起了我对儿时的美好回忆。
我喜欢这本书的前两章。“小路崎岖”一章也很触动我,因为我也曾也像书中写的那样,在乡间土路上遇到过坎坷。“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上面奔走着我的童年”,这章后面那首题为《小路童年》的诗,我很喜欢。我想,每个农村孩子的童年,其实都像诗中写的一样。
这本书采用了童年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并描写了日常生活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蝉蜕、篱笆、院子、蜻蜓;父母、兄弟、亲朋、学校、老家;告别、打架、冤屈、赏识、孤立、飞翔、儿时伙伴……这些看似细小的描写,反映的是历史,是当时的生活。也正是这点点滴滴,构成了我们的童年和少年。主人公以童稚之眼看待五味杂陈的现实,品咂其中的善良、丑陋、愚昧、美好,又以一个作家成熟的笔墨,书写值得珍视的人生时光,可以说是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档案。
这本书是于细微处见真功夫的,文字的水平摆在那里。细部的描写体现的是想象力,是最见功力的。读的过程中,我自然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写作上的。
2023年4月27日
有关书的记忆
文/谷丽梅
初见洪浩先生时,他是《威海文艺》的主编。那时的我非常爱看书,而知识面又限制了我的判断,我不知道如何选择应读的书。认识他后,关注了他的博客,发现里面有很多关于国内外作家、诗人的书评。因此,洪浩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书评家。在这些书评里,我遇到了卡夫卡、雷蒙德·卡佛等作家,然后总会下单买书。阅读之后,从来也没有失望过。
我曾读过洪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狐婴宁》,还为这书写过一篇书评。我也曾在他的博客上留言,说希望读到他的长篇小说新作。
这一天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到了。新作的名字叫《北风啊北风》。
这是一本相当接地气的书,写了很多农村孩子熟悉的物事。关于亲人,关于祖先,关于村庄,关于林子,乃至于孩童的游戏、街头巷尾的粪堆。如此形象的描写,让我回到了远逝的年代,我想起幼时的伙伴和逝去的先人,消失了的记忆又奇迹般地回来了,感觉美妙。
因为地域相同,年龄相近,父母的经历也有一点相似,对于书中的很多东西,我都有些感同身受。似乎,在每一章里,我都能捕捉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比如书中的《阅读》一篇,甚至让我由衷地笑出声来。这里写的,难道不也是我的故事吗?那时的我,也曾被比我大的孩子指着说:“你看,人家上三年级,都能看大书了!”爸爸安排我去场上看着翻晒麦子,我在家里拿了一本《铁道游击队》出来,独自享受这安静美好的时光。
对比书中的主人公,我觉得自己在阅读方面还算幸运。家族中有多个在外工作的亲人,知道我爱看书,表哥、堂哥们会捎些书来,有时也领我去买。家里的书看完了,我让弟弟出去借书。男孩子迷恋金庸,《书剑恩仇录》是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很喜欢,后来陆续看了很多。长大后,有人说我性情像男人,爽快,我想当是受了江湖侠义的感染吧。
《北风啊北风》读完了,我把书放在床头柜上。这里有姥姥留下的一个梳妆盒子,是我最珍贵的物件;这里摆着的几本书,是我上千本书中最喜爱的几本。
每晚睡前,我总要翻翻床头的书,随手翻到哪一页,便开始读起来。放下书后,怀着宁静而欣悦的心情,渐渐沉入睡眠。
202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