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 续红色基因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芸芸众生,千人千面,因为生活的磋磨和阶级的矛盾,人们只能埋头于现实,然而总有这样的人,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奉献人类,哪怕现实中生计已然难以维持;他们倾尽一生的心血,著书立说、开展活动,哪怕四处辗转,遭受不公对待;他们不惧强权不懈奋斗,只为追求真理的光芒。至今长眠于伦敦海格特公墓的卡尔·马克思,便是这样伟大而崇高的人,他为人类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不倒。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所作,也是他为亲密战友马克思写的悼词,细细读来,在字里行间,被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所打动,他所创造的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篇讲话,一字一句,都彰显着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相伴多年,不仅是挚友,更是为人类伟大事业而奋斗的战友。在文章开篇,首先交代了马克思离世的时间和地点。“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自己回到了那一个神圣而又充满悲伤的下午,内心各种情绪交织。对一代伟人陨落的哀痛和悲壮,也切身体会到恩格斯面对好友离世的不舍与哀伤。短短的几句话,恩格斯却连用两个“睡着了”,可听众都知道“安静”和“永远”代表的含义。他并未详细地描述马克思逝世的场面,甚至连离世两个字都并未提及,但其中隐藏的压抑与悲痛却让读者和听众感同身受,一股悲伤的心绪自内心涌来。四十多个春秋的友谊,并不会因为对方的离开而就此中断,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这一生的情谊,铺就了无产阶级革命之路。
正像恩格斯在演讲中所说,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一句极高的评价,肯定了马克思一生的功绩。马克思在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这是他为未来的战斗准备的思想武器。在众多的成就之中,恩格斯特别提及的有两个:一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二是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放眼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无论科技、经济怎样发达,只要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不消失,剩余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继续发展,唯物史观的真理就依旧存在。
恩格斯在讲话中赞叹道: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并非止步于此,他的一生成就卓著,称号数不胜数,时至今日,马克思依然活跃在各种书籍和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他的离世,何尝不是人类的巨大损失。然而,这样的伟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们都竞相诽谤、诅咒他,就像在《共产党宣言》开篇中写的那样,他就像一个游荡在欧洲的共产主义的幽灵,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
英雄没有赞歌,仍持剑笑傲诸生。在这种环境下,马克思依旧坚守本心,执笔从戎,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17岁时立下的宏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时至今日,我们也应秉承马克思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胸怀家国天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在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在推进国家发展进步中实现自身价值,感受人生的真谛和幸福!
赵蔚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