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8篇(一)

时间:2021-01-06 18:55:54 作者: 浏览:0
纵我嘶哑,我可发声
——观《国王的演讲》有感
高三(1)朱恩黎
“Because I have a voice!”当乔治六世——那个拙于父兄的幼子,困于口吃的巴蒂,无法完整表达的新王——愤然发声,冒险僭越坐在英国王室的皇座上的Logue欣慰而笑。
生于英国皇室,幼年频受虐待和压迫的约克公爵不得不忍受着自己口吃缺点的无限放大。生理痛苦和精神折磨锻造着他,妻子温柔和女儿可爱支撑着他,他本已可就这样作为公爵勇敢又果敢地过一生,但是父亲去世,兄长误国,群臣请退,一切都逼迫着他把自己最痛之处暴露于公众之前。而面对这样的困境,乔治六世有过退缩,但最终还是迎了上去。
然而,最初面对口吃,他还是无力的。“国王不能宣战、不能组建内阁、不能征税。国王什么权利都没有。民众相信国王为他们说话,而他却不能说话。”
当不合时宜的人遇上无法满足的社会期待,刺痛他的不仅是孤独,更甚者是被逼走出孤独。嘶哑者如若永生嘶哑,倒并不会兴起什么大起大伏的绝望。从光明陷入黑暗固然可怖,更可怖的却是黑暗中蜷伏的人乍见天日,和克服畏光本能往外走的挣扎。
可敬的巴蒂挣扎着出来了,纵使他步履艰难,纵使他摇摇晃晃,纵使他仍然结巴,纵使他明白前途难卜。
“我们面前或许有无尽的黑夜,战争也不仅仅发生于战场。”他努力克服停顿的声音。
而思及当下,嘶哑不言者岂在少数?你是生理嘶哑者吗?抑或是精神之嘶哑者?你可曾揽青云之志满腔豪情,却被现实威慑,紧紧闭口?你可曾为那横亘在你与星光之间的巍峨,颤颤巍巍,丢盔弃甲,失去所有的声音和思绪?
何妨以那惯然发声的巴蒂为榜样。
纵我有顿,我要发声。纵声嘶哑,也要出声。
我相信我的声音有它存在的权利,正如我相信我的存在对这个世界充满意义。为了我的国家,为了我的民众,这世界与我的声音有关,而口吃与希特勒无关。
巴蒂做到了,也愿你我都做到了。

直面苦难,自我救赎
——浅析电影《国王的演讲》的艺术特色与主题意蕴
高三(1)吴桐
“为人生做出改变时,开始总是最难的,过程总是最痛的,结果却是最好的。”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莱纳尔·罗格的话振聋发聩,在客观的叙述中给予了所有亟待为人生改变的彷徨者一丝鼓励和慰藉。一首亦师亦友而惺惺相惜的真挚情谊歌,一部直面苦难与自我救赎的国王抗争史,一场汤姆霍伯导演笔触下关乎爱与责任的抉择的立足大局而理性深刻的宏大之戏剧,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聚焦于二战时期英王乔治六世在种种波折后终于登基并在此间直面苦难、达成自我救赎并收获友情的史实,借由隐喻颇丰的镜头语言的表达、细腻灵动的音效处理以及创作者对于剧本的智慧处理展现了导演不落窠臼的历史关怀和人文反思。
就影片的镜头运用而言,色彩上的意境塑造、手持镜头的使用,特写、近景、远近的切换,深焦浅焦的转换以及较有层次的打光,无一落下,在展现导演超高创作技巧的同时暗藏隐喻,引起观者的反思。
首先,整部影片在色调方面便是采用了在肤色线上的橙色与湖蓝,在给予观影者舒适体验感的意境中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而镜头语言的表达则在镜头的运动以及光线的投射上暗藏玄机,在影片的开头,约克公爵上楼梯预备演讲,这时导演运用的是手持镜头,而手持镜头带来的那种摇晃感与不确定感也正折射出了约克公爵的内心:紧张、忐忑而恐惧。这是由他过往的阴影造成的,而他是否能够克服恐惧并找到自我救赎便是不确定的,这个小而不起眼的隐喻却为全片的结尾埋下了伏笔,实乃妙笔。
此外,影片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地方还在于罗格与伯蒂在语言治疗所内的沟通场景。伯蒂初次接受罗格先生的语言治疗时,两人的目光给人的感觉是对不上的,而导演正是运用了特写镜头来处理这一正反打,并要求演员的视线看向画面的外部而非镜头的中心,从而营造出了一种两人沟通起来并不直接的感觉。这与影片最后两人排练加冕典礼的时候,罗格坐在伯蒂的宝座上而最终激发本不愿选择登上帝位的伯蒂喊出“我就是你的国王!”的那一番争执形成对比,在那个部分导演取用的则是近景的拍摄手法,两人的视线直直相对,也正表明了两者已然敞开心扉并真正做到了互相了解,只是由于观念的不合而引起矛盾。两次争执,导演在特写与近景的切换中以两人的目光朝向暗喻二者关系,不可不说是创作者智慧的体现。同样,在初次治疗结束后伯蒂走出内阁时,导演也采取了近景的摄制手法,但是它偏重于叙事而非艺术表现与意境营造。而后剧本的发展部分,罗格与伯蒂双双行走在大街上,当罗格劝说伯蒂走上王位后,伯蒂无法直面自己的内心便对罗格进行了一番带有羞辱意味的说教。伯蒂愤怒离去,留下罗格一人在大街上无措而又无奈,此时导演则运用了远景设置以及类似美国三十年前惯用的摄制方法,即浅焦摄影,它并未迎合人类实际的视觉体验,却是在浅焦中完成了对罗格当下心理的细致刻画以及影片即将发展到高潮的气氛营造。
音效处理作为影片渲染气氛,激发观众观影情绪高潮的重要手段,《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对其的处理可谓是做到了与情节的高度契合的同时在细腻灵动的音效中舒缓了观众的内心。影片开端,呈现的即是钢琴中弦的演奏并加之竖琴及小型木管乐器如长笛作辅,在这样的极简主义伴奏基调中,偶尔的重音也确实在强调主角在自我的控制中徘徊挣扎,同时,古典乐器的舒缓魅力给予了观影者身心放松的美妙体验,能够令人快速的进入情境并开始对于那段真实历史的品鉴与思考。此后,随着影片情节的建立,弦乐打开,两位主角之间的友谊像花朵一样,音乐也是如此,偶尔轻快跳跃,成为两者在相知中关系逐渐升温的重要隐喻,令观者感受到真挚情谊的美好。
有人考证发现,其实历史上的罗格医生是有营业执照的,但是影片为什么要将这一情节进行改编呢?创作者的智慧便于此时显露—这其实同样对应着故事的主题。行医执照代表社会对于罗格的认同,但一个没有行医执照却有治疗能力的罗格其实更能对应一个不被周围人认可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好国王的乔治六世,而这样的改编也正是影片进行的一种巧妙的对故事的结构化处理。此外,影片令人印象颇深的一点还在于结尾处伯蒂成功的完成了演讲后,罗格对他说在发W音时仍有些结巴,国王却幽默诙谐地回答他说不能太流利,怕被怀疑是替身。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正是因为他接受了自己是一个结巴,但同时也是一个国王,从此他可以不再去纠结他过往的苦难生活,他的直面苦难最终达成了他对自我的救赎。而随着他自我认同的逐渐上升,他也通过演讲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并作为一个称职的国王鼓舞了整个国家。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周围可能有很多人会不认同我们,甚至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不信任,但一个人更应该直面人生中遭受过的排挤、不公等种种苦难,以自己对自己的认同作为力量,救赎自己,达成与自我和社会的和解。
纵观整部影片,无论是利用最大化的镜头语言的深刻表意还是细腻灵动的音效处理,抑或是创作者对于剧本的独到改编,都传递出导演的历史关怀与人文反思—选择责任,直面苦难,达成自我救赎。也许今日并不美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直面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与自我和解,努力救赎自我并赢得社会的尊重。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高三(1)祁钰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约克公爵与罗格的友谊无疑是突出的闪光点,然而这闪光点产生的缘由是威尔逊亲王追求自由、抛却王位,以致于口吃的约克公爵不得不继承王位,这也不由得引发思考:为什么二者性情如此不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医德不泯,恩礼不灭——最萌鞠躬..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