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共产党人风范》观后感4篇

时间:2023-11-18 16:47:12 作者: 浏览:0
《共产党人风范》观后感①‖ 新时代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伟大担当
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共产党人风范》观后感①

新时代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伟大担当

评文献纪录片《共产党人风范》

作者:易凤林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土地上。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凝练的先进思想路线、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革命观、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源泉。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推进红色基因传承”重要指示要求,江西卫视于2023年10月23日至10月30日连续8天播出八集老红军口述历史电视文献纪录片《共产党人风范》。该片由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江西普天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共产党人风范》是一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观赏性的电视文献片,更是一部具有浓浓红色基因的文献资料片。

  从政治上而言,它全面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精神。该专题片政治正确,始终以党的领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基调。以徐海东、洪学智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自入党以来,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探寻革命道路。比如,徐海东大将从鄂豫皖苏区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一步步坚定地走向新中国,一路坎坷,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他们从江西出发,历经横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等前所未闻的壮举,一路辗转到陕北。在落脚陕北的过程中,得到了时任红十五军团团长徐海东的无私帮助,为中央奠定陕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思想性而言,该片集中呈现徐海东、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气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锤炼出的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等宝贵的革命精神,直击人心,催人奋发。在《共产党人风范》中,我欣喜地看到以徐海东、洪学智等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不管在鄂豫皖苏区,还是在延安,徐海东始终和全军士兵一样,一起吃南瓜或野菜或粗馍馍,从不搞特殊,从不讲条件。艰苦奋斗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面临着新时代新任务,我们必须要弘扬以徐海东等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实处,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从学术性而言,《共产党人风范》与文献资料相互补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界历来最为重视纸质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利用。新时代以来,随着党史研究的进步,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口述资料为代表的资料得到更多的学人认可,并逐步运用于史学研究中,取得了一批不错的成果。从史料价值而言,《共产党人风范》无疑是一部非常好的口述文献片,必将为史学研究的进步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学界要推进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精神谱系的研究,必须学会用多元的史料丰富历史细节,把革命精神的研究落到“细致之处”,产出一批更加具有说服力、学理性的优秀科研成果。

  从观赏性而言,该专题片采用了最新的摄影技术,视觉冲击力强,画面清晰,使观赏者赏心悦目。随着新闻媒体人的专业性和技术手段的提高,新时代的专题片在拍摄手法、画面美感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共产党人风范》是新时代新闻媒体作品的优秀代表。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提升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是必然选择。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不断弘扬传承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红色资源,与时俱进讲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光荣事迹和宝贵财富转化成奋进的强大力量。


  总的来说,通过观看《共产党人风范》,我的触动很大,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的风骨,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共产党人的风范刻在骨子里,流淌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道路上,真正把红色基因研究好、传承好、弘扬好,把《共产党人风范》这部文献纪录片利用好,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

《共产党人风范》观后感②

跨越时空的英雄交响

纪录片《共产党人风范》的屏前幕后

文/毛江凡 郭 钦


  从10月23日开始,江西卫视在黄色时段连续播出的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电视文献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六季《共产党人风范》(八集),赢得观众的广泛好评。连日来,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史专家学者、新四军老战士、革命先辈后代、大中专院校学生……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齐聚一堂,围绕《共产党人风范》展开观后座谈。大家一致认为,该纪录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感染力,生动地讲述了共产党人铸魂励志的初心故事,深情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难得的党史文献电视教育片。

还原真实历史,再现革命情怀

  从一艘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考验而初心不改。作为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共产党人风范》以人物传记的形式,精选了徐海东、洪学智、李德生、秦基伟、郑维山、洪先恩、李水清、王诚汉等8位开国将军的口述历史和珍贵历史影视资料,并巧妙运用单元化叙事策略,紧紧围绕《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不死就要干革命》《信念永恒照征程》等八个篇章,挖掘契合相应主题的生动故事,力图让片中人物既见形象、性格之异,又显精神、人格之美。

  第一集《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中,1929年初中共湖北省委发动年关暴动失败后,有人认为革命没有前途,徐海东挥着拳头说“革命就像这大别山,风吹不倒,地震不摇”,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自信与坚定;第二集《战友情 共患难》中,在海拔几千米、温度极低的夹金山上,洪学智坚持要把“冻死”的战士抬下雪山,到达山底时,这些战士有的竟奇迹般地“复活”了。这是一个革命战士纯金般的战友情;第六集中,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洪先恩保管6万多块银元和2000多两黄金等,与部队失散,他孤身一人历经108天回到延安,钱财分文未失,这是一位共和国后勤将军无坚不摧的力量;第八集《戎马倥偬写春秋》中,王诚汉左手负伤、左腿骨被子弹穿过,在麻药奇缺的情况下,他咬住一根木棍,进行手术……这是一个红军将领的顽强与刚毅


  《共产党人风范》中,英雄的故事是那么生动亲切、鲜活隽永。纪录片通过聚焦典型建构多元立体的英雄群像,借助8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完成了对真实历史的精彩还原,让观众感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情怀,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锤炼出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宝贵的革命精神。


口述感人故事,昭示精神力量

  “口述历史强调以人为本,从个人的生活和经验出发,口语化地讲述鲜活的历史。”表面看来,口述历史似乎视觉单调,缺少丰富的信息表达,但口述者讲述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独家的、带有揭秘性质的话题及鲜活的历史人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性。而且口述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细腻的视角对历史人事进行细节化描述,可以较好地还原历史现场氛围,给观众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共产党人风范》通过老红军口述历史的珍贵音像创造性地实现了革命精神的跨时空呈现。

  画面中,当王诚汉回忆起母亲,眼眶湿润。“为了当红军,当时我的妈妈去找我、要我回家的时候,我就藏起来了,根本不见我妈妈。20年后我才回到家,妈妈早已死了。”此时,抒情的童谣响起,营造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情诗意,共同诉说着一位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痛别母亲的伤心。


  《从“红小鬼”到火箭司令兵》这集中,当谈及最艰苦的时光,李水清回忆道:“最艰苦的时候是过雪山草地,夹金山有4500多米高,我们走了六七个小时,在平地上出太阳,走到山底就下雨,走到山上就下雪,走到山顶就下冰雹,最令人痛心的是爬雪山时穿单衣的有的战友牺牲了。”透过亲历者诚挚、朴实的语言,再现艰苦的革命岁月,直击观众内心,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这些拥有生活温度、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的史料细节,自然、真实地描摹出一位位血肉丰满的个体英雄。《共产党人风范》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使得一批批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再次鲜活起来。

坚持影像书写,传承革命精神

  为致敬那些为了中国革命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战士,铭记革命战争年代气壮山河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该纪录片出品方普天通投资集团精心策划,开始了千里寻访老红军,用镜头抢救式拍摄老红军口述历史的可贵探索。经过不懈努力,出品方先后采集了包括宋任穷、刘华清、萧克、张爱萍、张震在内的百余位老红军的录音和录像。如今,不少接受过采访的老红军都陆续去世了,他们生前留下的影像资料弥足珍贵。

  为用好这些口述历史音像资料,2007年10月,出品方开始酝酿创作、编辑这部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电视文献纪录片,并联合江西广播电视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部门,陆续展开编辑制作工作。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目前电视文献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一至六季七十四集的制作。

  在整个编创过程中,先后有80多位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学、影视等专业角度对该纪录片建言献策,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充实了论据,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在座谈会上,出品人熊衍贵讲起了摄制经过:“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大家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摔断了脚、有的摔断了颈椎,有的还没看到纪录片的完成就离开了人世……《共产党人风范》创作时间跨度大、过程艰难,我们坚守30多年,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不要忘记革命先辈为共和国诞生浴血奋战的历史。”

  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感谢《共产党人风范》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影像,让后来者可以随时翻开“国家相册”,一次次感受那么真挚、温暖的力量。
穿越历史时空 感悟精神伟力

纪录片《共产党人风范》观后感

文/肖晓峰 桂 莎

  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六季《共产党人风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感染力,生动讲述了共产党人铸魂励志、百折不挠的初心故事,深情再现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革命历程,充分表达了共产党人最深切的思想情怀,全面阐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内涵。它是一部极其珍贵、极具历史和传承价值的党史文献教育片,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勇担使命责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本季纪录片共八集,每集都以一位老红军战士的口述历史和珍贵历史影视资料为主要内容,角度独特,从不同方面生动、立体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挫折,以及挫折背后所映射的革命精神和初心,它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讲述人物故事等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和勇气,以及在面对挫折时的一次次反思和调整。纪录片中徐海东、洪学智、李德生、秦基伟、郑维山、吴先恩、李水清、王诚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口述历史,深情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追求和信仰,仿佛是场与父辈的对话,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被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叙述,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不懈奋斗,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无私奉献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追求,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中国的历史,树立了时代的榜样。

  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诠释。它向观众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精神。片中所呈现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格,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深入领会的。这些共产党人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始终坚守初心、不畏牺牲,孜孜不倦地为人民利益和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和政治觉悟,更体现出了一种伟大、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仍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意义非凡。

  此外,纪录片从历史的多个角度对影片的立意进行了升华,清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辛酸与辉煌,生动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的艰辛历程,让观众在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拼搏、奋斗、创新和实践的历史。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充实了论据,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纪录片的主题和观点。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这部专题片让我深深体悟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坚持斗争的决心,他们以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艰苦的奋斗,为我们新中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他们的精神风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新时代青年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共产党人风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基调,通过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展现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鲜亮的底色,发挥了依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作用,培育了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理想的奋斗热情,观看完这部专题纪录片,使我深感震撼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革命先辈们勤奋努力、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是激励我们在大学学习和研究中应该持续学习的动力,我们要以他们的精神为导向,珍惜新时代为我们提供的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光辉成就,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拓宽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珍惜当下、心怀感恩、关注社会、心系国家,用实际行动践行先辈们的精神,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部纪录片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也唤醒了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热爱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高尚品德,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服务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为祖国的农林事业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纪录片《共产党人风范》观后感

文/杨 玉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他们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他们坚守信念,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党所走过的路艰苦卓绝,党进行的奋斗感天动地,党创造的丰功伟业光耀千秋。今天老红军口述历史电视文献纪录片《共产党人风范》,引领我再次聆听一个个撼人心魄的英雄故事,领略一位位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

  该纪录片分别采访八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他们真情地讲述了自己为理想信念不畏生死、前仆后继的艰苦卓绝岁月,其中郑维山老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15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先后参与了大小的战役有数十次,有黄麻起义,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等等,每一场战争背后都展现了他坚定信仰、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当时美军飞机日日在天空侦查,为此他以智取胜,带领部队潜伏在距离前线200米的雪地里一天一夜,最终打得美军落荒而逃。看到战士们穿着单薄,在雪山上潜伏,吃冰冷的雪地时,我深刻感受到英雄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回忆艰苦的戎马生涯时,虽然已是垂暮老人,但他的眼神满是神采奕奕,语气依然铿锵有力,充满了骄傲与荣光。我想这便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生动写照吧。

  山河壮丽如画,历史不能忘怀。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凝结着无数英烈的奉献。我想,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更加勇毅地奋斗前行。让我们一起高举先辈们传递过来的精神火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强国征程中,共同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时代伟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从瑞金出发》观后感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