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我本刚强,自是高山
原创 懒人小付 朝话希拾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誓词。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是感动中国给予张桂梅老师的颁奖词。
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满族家庭。临近高中毕业,母亲去世,张桂梅随支援边疆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
1977年,刚二十岁的她还在原中甸县林业局工作。1990年,张桂梅调回丈夫的老家大理,夫妻二人同在喜洲镇一中工作,那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但好景不长,1996年,丈夫患胃癌去世,这个打击几乎使张桂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一年后,她决定离开这个令她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地方。
于是张桂梅老师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了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华坪中心中学,可是就在第二年,张桂梅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为了给丈夫治病,张桂梅老师的全部积蓄已经花完,根本没有钱为自己治病,是华坪县的父老乡亲们帮她凑齐了医药费,她深知大家的好意,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
病好以后,张桂梅老师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教学上,但是渐渐地,她发现每个班里都是男生多女生少,并且有些女生读着读着就消失了。
其实,这是因为很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早早就辍了学,或是帮父母种地,或是外出打工,有的甚至早早嫁人换取彩礼。
张桂梅老师接触了太多“消失的女孩”,她心中的理想逐渐成型,并且愈发热切——“我要在这大山里办一所全免费的女校,让那些因贫困和愚昧而辍学的女孩子都能够上高中,上大学!我要把大山里女孩子的贫困和愚昧,从我这里阻断!”
张桂梅老师认为,如果她们有一个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她们就不会辍学,如果这些女孩子辍学了,很可能将来她们的孩子还会重复她们的命运。
于是张桂梅老师当即决定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想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彻底阻断贫困在低素质母亲与低素质孩子间的恶性循环。
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张桂梅老师被任命为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华坪女高刚建成时,只有一栋孤单的教学楼,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食堂,也没有厕所,更没有保安,条件十分艰苦。
为了学生的安全,每天晚上张桂梅老师带着女教师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陪着学生过夜,男教师则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建起简易的床铺,轮流值守。
由于当时学校的条件不好,教职员工也相继离开,还有学生陆续转学,引得当时都在讨论这所学校还能不能继续办下去。
但是,张桂梅老师却非常坚定,她相信教育之路必然是艰难的,但是这些难关也终将会被一个个克服,她一边鼓励在校师生,一边进行学生家访,不管前路多么难走,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长年累月的工作,使张桂梅身体每况愈下,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
当病痛已经让她无法继续站在讲台上授课时,她仍然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挨个摁亮楼道里的灯,提着喇叭喊学生们晨读,晚上十二点检查完所有的教室后她才休息。
12年来,孤身一人的张桂梅老师把家安在了华坪女高的女生宿舍里。早上,她比学生们起得都早;晚上,睡得比学生们都要晚。她把自己的床安排在宿舍最外面的地方,只为可以第一个跑出去,为这些女学生“挡点儿什么”。
每天清晨5时许,宿舍楼里就会响起她拿着小喇叭喊大家起床的声音;一直忙到凌晨,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躺下休息……在她的带动和严格要求下,华坪女高以超过90%的升学率,将1804多名大山深处的女孩,送出大山,走进高校,涅槃重生。
“刚强”,是华坪女子高中校训的第一个词,也是张桂梅老师和华坪女子高中学生们的真实写照。这种“刚强”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真正从内心里迸发出来,是张桂梅老师和学生们内心里满满当当的力量。
《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由海清饰演的张校长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坚守心中信念,选择与孩子并肩作战勇攀高山。面对学生们遭遇挫折,张校长则用坚定不移的言语鼓励孩子坚持下去,点燃她们内心的希望。希望她们为自己的人生争口气,最终立于“群山之巅”。
这部电影定于11月24日全国上映,但在正式公映之前,这部电影的剧情却遭到了网友的争议。首先,是过分强调了剧中张桂梅老师丈夫的影响,《我本是高山》并没有重点着墨描写张桂梅校长的初心,而是而是由胡歌饰演的丈夫成为了剧中张桂梅老师精神支柱。其次,是表现女孩不学习,原因是女孩贪玩,逃学逛街买买买,上课睡觉不看书。还有想要表现女孩家庭不妥当,是女孩他妈酗酒贪杯不做家务也不干农活。
作为电影原型的张桂梅校长,她本人多次对外强调过,她的偶像是江姐,她是因为看到了大山女孩的处境才创办女校。并且,支撑她走下去的,是心中的红色信仰。而张桂梅校长事迹出圈获得更多帮助使得女校能够一直办下去,也是因为一次代表会上女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而现实中,女孩不学习,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这些女孩没有入学的机会。同时,在山村里酗酒家暴不干农活的人物原型,是现实中父亲的角色。
不可否认,电影和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不一样,我们不能以纪录片的求实标准去要求一部电影。但是一部好电影,立意与格局必须要有,且以张桂梅老师为原型的电影,立意一定要高。因为张桂梅老师内心的信仰与其伟大的事迹,不仅仅来源于家庭和学校,更与她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精神有关。“我本是高山”,高的是信仰,高的是内心的力量,高的是站的高,望得远,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她是“高山仰止”,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我本刚强”,张桂梅老师和华坪女子高中的女孩们本就刚强。无论是不是有位有力量的男性作为她们的精神支柱,她们都是刚强的;无论外界赋予她们什么所谓的应该成为的角色,她们都是刚强的;无论她们的前行有多大的阻力,也无论她们为实现她们的目标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她们都是刚强的!而她们坚定的站在那里,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也不需要任何人来衬托的一座山。
对于这个影片,我想,我们要关注到的不能仅仅是演员传神的表演是否传神,剧情是否真实,甚至是否扯起了“男女对立”,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一群山区女孩。生在大山,还是个女孩,似乎注定前路暗淡。如果没有像张桂梅老师这样的人,那些女孩们的命运将会是辍学、嫁人、生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如果她们生下的是女孩,那么又会重蹈覆辙,人生似乎已经一眼望穿,永远也走不出那座“大山”。而这类电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歌颂,也在于召唤。像《我不是药神》那样,直面社会痛点,为那些挣扎着的人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