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清明——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作文

时间:2022-05-31 06:56:22 作者: 浏览:0
清明

吴欣羽

那个春天,大抵我们是最早去看望他的了吧。

成片的竹林掩映着灰暗的墓碑,悄悄泛起一层淡淡的绿晕。没有长篇的墓志铭,没有动人的赞美诗,有的只是矛盾的轻轻几笔——诗人戴望舒之墓(1905~1950)。厚重而简单的笔调,与他那浪漫精美的诗篇比起,显得那么普通而不起眼,却把生与死的界限划分得如此分明。深灰色的墓碑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大概已经好久没人来过了吧,偶尔飘下的几滴小雨让大理石原本的光泽略微显现。在整片绿色的掩映下,墓显得渺小而孤独,只在一片沉寂之中默默伫立,等候着雨巷中丁香般的姑娘。

突然,对面嘈杂的施工声把我的目光牵引了过去,那是李大钊先生的墓园,正在大规模重建。不时有机器搬运砖块刺耳的“突突”声,尖锐得使人厌倦,一会儿,又有工人挑着担子从旁边的小路经过,时不时地向我们的方向投来惊诧的目光,实在热闹。与之相比,戴望舒的墓更显冷清。

所幸,旁边有一位作陪的女子,一样的暗淡,一样的朴实,那是一位民国时期仅享年24岁的年轻女子。顷刻间,张爱玲的小说《花凋》中那眼见着幸福远离却无能为力的女孩川娥,不知怎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此刻,沉睡在这尘封的墓土之下的,应该也是位这般美丽的姑娘吧。

就像我太太曾经照片上的模样,两条麻花辫,一身素色没有花纹的旗袍,用上一些朋友从上海带来的“双妹牌”脂粉,笑盈盈的。照片是灰色的,却仿佛能想见她那粉色的脸颊,桃色的嘴唇,背景里是几只白蝴蝶。太太向来喜欢白蝴蝶,那种特别静谧、纯粹而又不失灵动的白,尤其当它们抖动着翅膀时,更显生机。

即使在那个很艰难的时代,即使在丈夫背叛选择分开后,太太独自带着三个孩子,面对无数人的指指点点,留下的记忆依旧是最美好的样子。那个年代女子读的书不多,太太却爱读诗,尤其钟情望舒的诗。直到八九十岁,我们去到她屋里,那本小小的《戴望舒诗集》依旧被放在离床最近的柜子上,发黄的纸张绉绉褶褶的,原本的封面早已没了,变成自己粘上的白纸板,上面写着“戴望舒诗集”几个字。而《雨巷》这首诗所在的一页被单独折出了一个角,旁边写着两行小小的字“即使面前艰难、迷茫、孤独,还是可以有一些对美好的期待与追求。”

这应该不是望舒写《雨巷》的最初原因,却是太太爱《雨巷》的最深原因,也是我对于这首诗,超出表面的“很优美”的表层评价后,第一次有的新的深入的理解。我总觉得,人都是一样的,当经历了足够多的痛苦和不易,反会在失望中有一些新的希望,就像太太与望舒,没有获得一段期待的爱情,也一直积郁着一些孤独,所以望舒写出了《雨巷》,那个少女成了他自己性格的缩影;太太爱上了《雨巷》,希望自己成为那个在烟雨迷蒙的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彳亍徘徊着的丁香一般的姑娘,又或者,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姑娘。

其实,挺巧合的,太太和望舒一样,在初春时,一袭青衣来到世界,也在初春,同光阴一并隐逝在那悠长的雨巷的尽头……

抬头看去,这片竹林还散落着零零散散的很多墓碑,依旧无人走过,无人打理,只有偶尔的雨水轻轻地擦洗着它们。我们站在他跟前,献上一束纯白的菊花。花倚在那暗淡的墓碑旁,好似一只抖动着翅膀的白蝴蝶,开放得圣洁而又肃穆,安静而又轻盈。无需惊奇,无需赞叹,就如太多太多的日期一般,被我们生活过了,被人们爱惜过了,又在日后某天重新记忆,隔绝了时空,却增添了距离的芬芳。花朵娇小、孤独,却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

回头望望,是呀,这墓园,亲见过多少春天呀?这墓前,又驻足过多少脚步呢?散落在眼前的泥土,里面住着的人,又有何抱怨与悲悯的呢。现在里面沉睡着的是你,是太太,是望舒,将来也会沉睡着我,沉睡着无数的人,无需一言,却把所有的纠缠与留恋深埋。殊途同归,这本就是每个人相同的命运。只是,你那些曾经的孤独、遗憾、迷失是否已经不在了呢?或者,你是否看到了超过失望的希望?又是否对未来、对崭新有了新的期待呢?

去年春天,太太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一生没有找到她所期待的爱情,最终也没有能够盼到她所希望的重重孙;而前些天,家人结伴去扫墓,给她带去了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多月,一个新的生命就将诞生在我们家。未来,她(他)也许也会长成一个丁香般的少女,亦或者是潇洒的少年,又有谁知道呢?

是呀,每年清明,我们总是追忆一些人的远去,没有一滴泪水,却洞见了生命的浮尘和身边的美好;而又正因它是在春天,我们和他们,更都在静静等待着一些新的生命、新的希望,重新生机盎然!

百年的时光,就这么随着一尘不变的树影,轻摇如梦。雨,依旧在淅淅沥沥地下,雨巷的尽头依稀出现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小小的白蝴蝶轻轻抖动着翅膀,在时光里舞动,在永恒里凝定,又努力飞向新的晴空万里……

清明

庞雨晴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意为清澈而明朗。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诗“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恍惚中,眼前似有一位老者,从风雨之中走来,他足踏芒鞋,步履坚定。手持竹杖,眼神刚毅。他于清明中来,在混沌中行,又携清明而去。

他,是苏轼。在不惑之年,写下“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与父亲、母亲和妻子的分别,体验了仕途上的挫折艰辛,看清了世道的起落沉浮,却仍旧坚守着自己的正直纯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清”“明”这两个字来概括。

苏轼的清——清醒

在新派上台之时,苏轼因政见不同,遭受排挤、陷害,被贬偏远之地,后来太后执政,重新启用旧派,苏轼得以回到朝廷,他没有因为自己被新派贬谪排挤过而公报私仇,而是客观地对待。旧派当朝后,排挤新派,不分黑白,完全否定了变法,他不认同旧派完全否定变法的做法,再次遭到了排挤。在认清世道,得知官场并不能够让他实现自己的抱负时,他请求外调,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多舛的命运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没有改变他的初心,他依旧坚守着自己,抱着一颗寻求真理的心,认定做官要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苏轼的清——清廉

在为官上,苏轼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清理运河淤泥、解决吃水问题、清理西湖、筑造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造医院,这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杭州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些甚至对现在都有长远的益处。即便他被贬苍凉落后的儋州,他也在这一方蛮夷之处凭借自己的知识,教书育人,在儋州讲学授课,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苏轼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官员,有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轼在他穷困潦倒、穷途末路的时候也做到了兼善天下,他在被贬之地自身都难以保全,只能靠自己种地而生活的时候,仍旧救济百姓,他在黄州成立了育儿会,救了许多孩子的生命。他为官一任,只为百姓,他用自己的行为担当起了清廉二字。

苏轼的明——豪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多少英雄。面对赤壁,苏轼高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丽之景、豪迈之人、壮志之情。苏轼的豪放,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襟。苏轼的豪放精神是吐纳百川、冲决一切、淋漓直泻的气势,他的豪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种有坚守的豪放。

苏轼的明——豁达

人间有味是清欢,“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观自然山水的清欢,“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是品美食的清欢,“归去山公应倒栽,阑街拍手笑儿童”是乐百姓之乐的清欢。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是,即便路途上的风雨再大,他依然能够吟啸徐行。在享受了众人赏识,名震四方的待遇后,苏轼被贬,遭受了冷眼与陷害,从神坛跌落,但是他没有抱怨,没有堕落,而是苦中作乐,在贫苦的日子里找到乐趣,磨练自己,在泥泞中开出璀璨的花来。在蛮夷之地海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官场经历过挫折后,他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但是无奈与困难又如何?即便现在自己不能够施展抱负,但是总有一天会实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年老又如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从这些诗词中不难看出苏轼的豁达,他虽身处荒凉,但随遇而安,懂得知足,保持着开朗的心态。

人生风雨何其多但即便路再难行,终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清明。清明,苏轼。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诉清明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