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冬日随想——由“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想到的

时间:2023-01-01 09:09:23 作者: 浏览:0
吴华清
实事求是地说,就本人而言,在五十岁之前,常把人生旅途中的尴尬、困窘、失意、失败归咎于客观,因而有时未免产生忿懑之心,认为世道险恶人心叵测而愤世疾俗。产生这种认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不外乎:生性愚钝没有慧根,学生时代态度不端正,致使黄金学习期没有好好学习而致第一学历偏低;几十年从事一种职业经历简单,足迹始终徘徊在大山里,身处社会末端,立足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乃至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等等。如此以来,眼界低格局小气量窄包容性不够也就顺理成章。环境其实与学识、际遇一样会限制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的,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产生这样认知就在情理之中。

五十岁后,突然有一种开悟的惊觉,深感自己以前认知偏于主观,陷于浅薄与狭隘,这一方面大约是五十知天命后一种因年齿增长的自然反应于个体生命的内在投射,另一方面可能是源于三十岁后开始养成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人民日报》《安徽日报》《黄山日报》和《论语》《诗经》及中医等书籍,所谓读书增智使然。简言之,是人的精神面貌经历岁月风霜沉淀后的质变,看问题达到了一定高度;特别是某日读到“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之语时,更是多有感慨,竟然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因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从常规意义上说,众生皆不容易,人的精神如果在一定的高度就很容易理解包容红尘中的某些人的不当行为及对自己的不认同。这是基于普通人而言的,间接说明先天智慧不足的人如果后天愿意学习,在人生的道路也是会有所悟的。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人品质修为紧紧连在一起。故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翻成白话文就是:“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地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省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成功)’。”孟子又在《公孙丑上》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 ,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都是一样的,凡事要首先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当我读到这些话语的时候,脸竟然发烧起来,惭愧于以往的无知;同时感叹华夏古文化深邃的思想震撼力,尽管我只是一名最末端的基层干部。

显然,这是针对社会治理层面而言的,要求执政者正己以正人,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避免出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强调自身修养注重道德品质,而内省与自我批评则是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在《论语》《孟子》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的人的确是不多的,从人性的本质来说,动物性一直在和社会性作斗争,人的修为需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人类才能在这种斗争中不断进步。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官员前腐后继而身陷囹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文素养所致。

何谓人文素养?“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周易•贲卦》,其中说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一词,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文化或人的文化,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通常情况下,社会个体依据自身掌握的人文基础知识,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 。素养,顾名思义,素为本质、本性,养为培养、养成,简单地讲就是素质与修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辞海》对“素养”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是经常修习涵养,二是平素所豢养。从一般意义上讲,素养内在的包括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外在的包括外表形象、行为方式等。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已扩展为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核心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是社会个体在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方面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即其在所拥有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先进的价值观及规范 。现实世界里,人文素养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系相关,人文素养低的人难免三观偏差,一个三观不正的人是无法形成端正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这种人身居高位手中有权力时极易将权力变成权利进行寻租。所以,人民公仆者工作之余,当少喝酒打牌多读书补足精神之钙,马列经典、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应是首选。古人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说的是读书能培养人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人间正气,拥有了浩然正气必然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而慎独慎微慎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人文素养几乎可以决定其人生的高度广度。总之,从小处看,人文素养是个体问题,从大处而言事关民族兴衰。

基于芸芸众生来说,需不需要提人文素养呢?答案肯定是必须的。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里的“穷”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穷”,更多体现在人文素养及因此而拥有的社会影响力方面。人怎么进步呢?说到底只有学习才能促进人的进步,学生时代学校里学,走上社会后跟领导学跟实践学跟书本学,树立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思维而不断培养人文素养,由无数个体的精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万丈高楼从地起,仰望星空更须脚踏实地,对于普通人而言,持身守正孝亲睦邻教育好子女便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家是最小国,家家如此,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不仅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理论武装和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史,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贤留下了浩如星繁闪烁着人文思想光辉的典籍,是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故此可见,读经典打造书香社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服务于新时代,不仅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动力的现实需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一本书挺管用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