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们去登山不?”

时间:2023-01-03 18:32:06 作者: 浏览:0
原创 谢世英

我和婆婆一起登山的次数有几次。
比较难忘的是七年前的那次———登临井冈山,后来老人多次在亲朋好友中提起,而我也由起初的不愉快,到后来的释然于怀。
尊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会嗤之以鼻。我身边也不乏那样的同事,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尊老孝老,而实际上他也是“伪君子”,言行不一。
等我真正认识到了尊老孝老的美德时,我已经做了母亲。儿子是一面小镜子,随时监督我———做后辈的榜样。
此次登山,从计划到实施不过一日。“我们去登山如何?”丈夫提议到,我立刻肯定,他是计划的规划者,也是执行者。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我和儿子被他唤醒,睁开迷蒙的双眼,我们立刻坐起身准备。在绕过老农贸市场后,又接来了公公和婆婆,这计划里并没有提到他们。儿子从未表现出一丝不悦。反倒是我,刚开始还晴空万里的天空一般,一霎时阴云密布。
汽车行驶在去井冈山的路上,起初预期的晴朗的天空,不多久,阴云密布,再后来下起了毛毛细雨。“下雨,还有什么景致可看?”我的眉毛忍不住拧做一处。但是公公的兴致却更加高昂起来了。他是出生于解放初期的农村基层小村干部,而今并不曾做干部了,但是依旧不改小干部的本色———毛泽东思想的忠心耿耿的拥护者。能上井冈山瞻仰伟人的丰功伟绩,能不激动?
而婆婆相对安静多了,老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汽车的第二排。一家人各怀心思,但还算相安无事。

等汽车在即将到井冈山的蜿蜒小道上蜗行摸索时,起初的安宁被打破了。“锋股,这是什么道?”婆婆急不可待地问。没有应答,又问。“锋股,这是什么道?”婆婆问。
“上井冈山的大马路!”他说,丈夫开车更加小心翼翼了,几乎全神贯注,唯恐一不分心掉入千沟万壑中。
这便是去井冈山的大路,如鸡肠子一般,弯弯曲曲盘着陡峭的山峰,一层层的把人往更险峻处推送。由于细雨蒙蒙,前方可见的范围并不广,看来只是因为来的不是时候,只能匆匆一瞥,或者如雾里看花,看不到什么景致。
经过一路的颠簸后,终于到达了售票的广场。丈夫已买好票,我们准备步行上山顶。
到了一处,墙上粉刷的几个大字斑驳陆离,是“打土豪劣绅”一类标语。公公说,这一串文字有历史的沧桑感,而婆婆大致不识几个,她只有应和的份。不过她的兴致并不曾减,我们都振奋了精神,往神奇的楼赶去。这里便是毛主席、贺子珍共同居住过的楼房了。房中的天窗开在二楼的正中间,正八角形,正好可以吸纳光线。外面依旧下着雨,里面的一桌一椅等依旧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概中国的革命曙光从此开始吧。”我的公公仔细地聆听着导游的讲解,婆婆仿佛是被赶鸭子上架的差生,似懂非懂地被导游领上来,她上来,领下去,她下去,“哎,可怜你妈妈,她看到了什么?”公公忍不住叹息,我的心思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也许因为如此,更应该带她去外面逛一逛。
而到了“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景观,公公兴致极高,几乎要跨上大炮做手势了。被导游阻拦,我的心思又发生了些微变化:“公公不也是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大老粗吗?他笑话陈奂生进城,他何尝不是初次进城的陈焕生?”我的心中涟漪四起。

到了山顶,雨已经下的有筷子粗细。我停在两幅大字前,仔细端详毛主席的笔迹,心中产生了无比崇敬与自豪之情。回望下山的台阶,他们早已不见了踪迹。唉,文化的差距不同啊,怎能同步呢?正当我惆怅百结时婆婆的身影影在石块背后。
“想看久些,我陪一会儿!”大字不识几个的老人撑着一把折伞,神情安详地立在那儿。
在后来,从另一头下山时,她张罗了买了一袋子粉红色的香菇,大大方方的掏钱付给小贩。“你不要花钱买番薯片!”她劝他儿子,老母亲体恤年近四十的儿子,令人感动。但是到了下山后的一段回归休息点的途中,她因晕车,几次三番的劝儿子停车,此时我们除了给她让位置,还陪了她饥肠辘辘地逛了几个公园,她安安静静地做完了一个被照顾的“老小孩”。
“还去登山么?”时候丈夫问过她几回,老人总是摇头,她怕又被人照顾。等后来患了糖尿病后,更是娇气,往日的耐心已丧失了大半。
“我们去登山不?”我问了她几回,她信了,又和我们登临了几次险峻的山峰。
不知还能陪她登顶几次山峰!几次与家人的登山之旅,让我获益匪浅。
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指的是子女要孝敬老人,在家中伺候老人,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那么今人应说什么?父母在,需陪他们远游,趁父母俱在,带他们赶一场“说走便走”的旅行,不也是子女表达孝心的好方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越不过的那座山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