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河南年俗作文800字

时间:2024-02-06 10:48:54 作者: 浏览:0
河南年俗|崔倬豪

河南人过年时的风俗非常传统,处处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
一般我们腊月二十三便开始准备去了。二十三,我们打扫房子,把各个房子里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来,开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积了一年的灰尘全都打扫干净,再把洗好的件件东西搬回屋里去,看起来确实有些累人的,那又怎么办呢?谁让我们有一颗质朴的心呢?最后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厨房里贴上灶王爷的画,到了过节那一天,便把画拿下来,点上香,然后烧掉,意思是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情况。所以,当过节时,我便知道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鱼啊,肉啊,鸡啊,然后能洗的拿出来洗,活的要宰杀为后面要做的几道食品做准备。而二十五,便无事可做,更多的是休息。
腊月二十六到了,这一天可没前一天舒服了,人们又忙活开了。这不,开始发面,和面,蒸馒头。满满的几大盆子面要一个一个的把馒头做的圆圆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时候,还要蒸上两三袋,因为在过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馒头,所以要多蒸一些为平常日子做一次补充。到了二十七,也是人们在厨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这天要煮肉,先买来猪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样的方块,然后便放在锅里煮,只闻到空中弥漫着阵阵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带骨头的肉便进了小孩子们的肚里。然后,大人们用一些可以煮的干菜,用肉汤“红烧”一下,最常见的一些干菜,海带,黄花菜,干豆角,然后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腊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鱼,炸了以后再吃。然后,还有什么:炸鸡块,炸虾,炸绿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鸡……太多了。而这些炸食都让我们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妈爷奶们忙着做,而我们也忙着吃,吃的时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说出来,不然是要挨骂的,可能是因为风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时,我们也已经吃饱了。到了二十九,可以说是“忙上加忙”,毕竟这天过完就要真正的过年了,老爸老妈带着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去别人家道喜串门。
大年三十到了,这天要包饺子,在家里基本是奶奶和妈妈包的。然后,我们也帮一下小忙。做的饺子,啥馅儿都有。下午,便要开始贴对联在大门上贴上上,下联还有横批。然后在院子里的每个屋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年画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后小孩子们便穿起新衣,先出门“炫耀”,到了晚上吃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而同时,屋外鞭炮声和烟花绽放的声音同样给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个定格,定格住了当时的喜庆、祥和、和温馨。
照我这样讲了,河南的春节似乎要很长,不错,时间确实很长,但这也更加体现了我们河南人对家乡风俗的喜爱之情。而我们也要更加保护这些风俗,使我们不断延续下去,使子孙也能看到这中国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家乡的年味|刘硕

家乡的年俗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让我永远怀念的一部分。我的家乡在一个古朴而美丽的小镇,这里的风俗传统悠久,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
在我心目中,家乡的年俗是那么独特而美好,它们承载着家乡人民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每当新年来临,家乡就像一座欢乐的花园,充满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春节将至,“赶场”的人群忽地多了起来。虽然平时川人也不乏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而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红的对联,门口悬挂着灯笼,院子里摆放着花灯,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家乡的年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打糍粑。四川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外面冰天雪地,家家户户屋里的糍粑却打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每到这时孩子们嘴馋的厉害,大人们卖力地打着,看着一旁垂涎欲滴的娃娃们,不禁笑出声,乐成一片,到处欢声笑语。
最为独特的年俗是春倌说春。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户主以钱财回报,这便为一家人祈得了一年的平安。
小时候,回老家过年是童年最为快乐的事情。家乡的人们质朴却温暖,他们不像北方人一样含蓄,总是用热情包裹着每一个老乡。即使素不相识,一句平常的话语会让你感觉好像是认识已久的故人;他们不拘小节,说起话来大大咧咧,家乡话听起来更为亲切,无限的热情将你包围,有亲情,更多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他们风趣幽默,每一位老人都有能逗笑孩子们的独特说话方式。即使生活再拮据,他们会为拜年的朋友端出家里最美味的佳肴,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乡的年俗是我心中永恒的记忆,它让我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和善良,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馨和融洽。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家乡,热爱着家乡那独特的风俗文化,这种爱将伴随我一生。

家乡年俗|孙静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伴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象征.每一个春节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容;每一个春节过去,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春节到来了,便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新陈代谢。生命在成长,世界在变迁,年的远去又重来,就像接力似的又开始了下一段赛程。
然而,最少不了的便是我们家乡的年俗,有年俗才有年味。
在爆竹声中送走灶神后,便是小孩子们最盼望的除夕夜。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除夕夜燃放鞭炮,在汉代已经盛行。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的记载。所谓“宝炬”,是指一种烧着硫磺的灯笼;“玉珂”,是指刻有玉饰物的马头。这“相交”不是“相遇”,而是指子时一过,便进入新的一年。太原民问有“生旺火”的习俗。在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将屋前屋后、院里院外打扫干净,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坑,将炭块放在上面,生着火。炭块越旺,象征来年家庭越兴旺。过去太原的许多大商号还做“高升火”的生意。“高开火”就是特制的大爆竹。
小时候最喜爱的就是压岁钱,除夕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天晚上家家灯火通宵达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吃罢团圆饭,孩子们便开始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们“压 岁钱”。压岁钱装在红纸包里。据《燕京岁时记》载:“压岁钱者,用彩绳穿钱,编作龙形,蛋于床脚。”压岁钱的多少因家庭贫富而不同。有的大户人家给孩子的压岁钱多达几千两白银。
社火活动是山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期间,各地会举行各种社火表演,如高跷、舞龙、舞狮、旱船等。这些表演活动通常由当地的社火队组织,家长们会带领孩子们前往观看。社火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对当地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展示。
春联和年画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家长们会提前购买或亲手制作春联和年画,贴在门框、窗户等显眼的位置。春联和年画的内容通常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如“年年有余”、“五福临门”等。这些装饰品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国,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瑞雪兆丰年!”我们的到令他们心生欢喜!大人们为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而忙碌着,温暖的光影下人声鼎沸,食物的香气随风传出几里,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的。

年俗|白宸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而春节的年俗,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之为"小年",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上摆上食物,以示对灶神的尊敬和感恩。这一天,家人们会聚在起,打扫房屋、清洗器具,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到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门神和对联,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如意。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着美味的佳肴,畅谈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未来的展望。而在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收到压岁钱,寓意着辟邪驱鬼、保平安。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穿上新衣,相互拜年祝福。在这个时候,长辈们会给晚辈红包,祝福他们健康快乐、平安幸福。而孩子们则会成群结队地去给邻居们拜年,说上几句吉祥话,得到一些糖果和红包。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拜年是中国传统的礼仪之一,也是人们表达祝福和问候的方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上祝福的话语,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问候。这种习俗不仅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也赋予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礼尚往来的优秀礼节。
除了这些习俗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和风俗,如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等。这些活动和风俗都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春节的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仪式,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感受着亲情和温暖。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些年俗也是我们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春节,也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让我们珍惜这些年俗,传承这份文化,让它们永远流传在我们的生活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家乡年俗作文600字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