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读村上春树《地下》有感

时间:2019-02-14 17:43:51  作者:王庆峰  来源  查看:0
类似于《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村上春树的《地下》也是这样一部采访受害者而写成的纪实文学。叙述围绕1995年发生在日本的沙林毒气事件,内容涉及的相关人员包括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事故现场当事人同时也是受害者),受害的乘客、医院、律师、警察等。可以说,从不同的视角,尽可能真实详尽地还原了事件的经过以及从中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很注重呈现事件对受害者生活的影响。因为是采访实录,是受害者自己的声音,让人更有切近的感受。

1995年对于日本是极为糟糕的年份。1月17日发生7.2级神户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六千四百人,三十万人无家可归。此后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沙林毒气事件。地震是天灾,而沙林毒气是人祸,有组织有预谋的。3月20日清晨,正值上班早高峰,十名奥姆真理教信徒两人一组分成五路,钻进三条线路的地铁,在密封的车厢内用打磨锋利的伞尖捅破装有液状沙林毒气的塑料袋,毒气从车厢弥漫到站台,受害者超过五千人,其中死亡12人,更多的人苦于后遗症,有的终身残疾。

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当时并不在国内,但事件对他的影响却是深刻的。他关心的不只是毒气事件受害者的生存困境,更广泛的意义上,他在思考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社会意义。随着他对受害者以及一些当事人采访的深入,包括旁听对罪犯的审判,了解得越多,思考也越深入,越有广泛的意义。

每一个受害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阅历,都在不同的轨迹上延续自己的生活,苦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也罢,对未来充满憧憬也罢,不管有多少苦恼多少愿望,都在那一刻里突然掉进黑暗的深渊。要上的班要做的事要约的会要实现的梦想,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着急有什么用,除了对未知的茫然和对死亡的恐惧,什么都做不了。

由于沙林毒气一般是军方掌握的,普通大众不了解,就连各大医院的医生也知之甚少。面对这陌生而又杀伤力极大的新事物,很多人陷入恐慌,束手无策。事后回想起来,本来还是有很多环节可以制止或者至少能减少一些损害的,但事情并不如人意。想想那样一个场面,尽管事情是有预谋的,日期包括路线也都是计划好的,而普通大众却并不知情。公安部门虽然之前就得到一些情报,却并没当回事,甚至事件发生后,也没有马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其一。其二,事件发生时,除了施害者及时逃离了现场,其他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看到地上有那么个塑料袋破了,从里面淌出一些液体,黏糊糊的,有的说难闻,有的说甜丝丝的,类似于腐烂的水果味。不一会儿,车厢里咳嗽声此起彼伏,都觉得有些不对劲,呼吸也困难了,视力也变暗了,但一开始却以为是自身的原因,像感冒又比感冒严重,还极力掩盖自己的不适。直到人人都难以承受,有人瘫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终于注意力集中到那个塑料袋上,却还是没有立马意识到那是危险品。站台的工作人员也是受害比较严重的。他们出于工作责任,要打扫车厢,有的用手拿走袋,有的用报纸擦地板,不一会儿也都出现中毒症状。眼前发黑,比戴上墨镜还要暗,鼻涕也一个劲儿地往下流,视力难以集中,逐渐失去意识。有的人倒地后被抬上了地面,有的却被扶进放着沙林袋的车站办公室。由于是几条线路几乎同时出现异常,救护车迟迟不能赶到,有的电视台记者来采访用的车也被用来运送中毒较严重的受害者,也有用警车的。好不容易送到医院,却也得不到及时的适当的医治。大多数医院对救治沙林中毒毫无经验,更何况当时并不知道是沙林中毒,检查身体也似乎没什么异样。中毒较轻的自以为没什么问题,勉强赶到公司,却什么也做不了,身体疲乏无力,视力模糊不清,看新闻报道,才知道自己也是受害者。住院治疗,少的七八天,多的有住好多年的。工作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其中有温暖的亲情,也有世人的不理解,有的工作岗位调动,只能做些杂务,有的被迫辞职,有的离婚,有的受到亲人细致的关怀,总之,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沙林的毒害下,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追根溯源,罪责似乎都在那个邪恶的奥姆真理教。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使那些信徒鬼迷心窍,做出那样伤天害理的事?作者深入人心人性的思考,最终写出了长篇小说《1Q84》,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在生活中所选择的物语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邪教的封闭性物语我们知之甚少,难以理解,但像传销组织这样的存在却是我们社会中也同样普遍的。所谓的封闭性物语就是在人为制造的特殊环境和氛围中,由特定的主义、主张造成类似精神囚笼那样的东西,在其中的人像是被催眠,独立于社会之外,被困在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里,接受被扭曲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和社会产生深深的隔膜。这是一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死胡同。信徒们尽管有不少是知识界的精英,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却在扭曲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里,也即在封闭性物语中,越陷越深。

社会是复杂的,人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如果太偏激,就很容易进入封闭性物语。所以,为了化解这种困境,就需要有开放的态度,也需要有开放性物语。村上春树的《1Q84》正是为这样的开放性而写。从《地下》到《1Q84》,数十年间,他一直放心不下,就是因为他其实在这之前就已经在思考封闭性物语,奥姆真理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现实中其实并不缺少封闭性物语,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未必就没有。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颗仁人之心,遇事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大概就会接近开放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读《狼王梦》后感 500字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