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淄博市高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导写及教师下水文

时间:2024-01-30 09:35:16 作者: 浏览:0
原创 读写天空
一、原题回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强调从外部看事物更能得出理智的判断。

古语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强调深入事物内部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主张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二、作文导写

1.这是一个标准的考察二元思辨能力的作文题目。材料是对认识事物的角度问题进行探讨。第一个俗语强调从外部看事物更能得出理智的判断;第二个古语引出深入事物内部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1)先说第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往往受到利害得失的牵绊,认识不全面,往往得出错误判断。而旁观者因为没有利益牵扯,看问题往往冷静、客观、全面,反而能做出理智判断。当然,这里不是强调要当旁观者,而是说从内部看问题,往往只注意某一个点,从外部看问题往往更全面。

(2)再说第二句古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有所发现和收获,就要亲身经历险境。当然这里不是强调冒险,而是强调认识事物本质,需要进入事物内部,而不能停留在表面。

(3)人们认识一个事物,很难把这两种方法孤立或割裂地使用。外部观察和内部认识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紧密联系。从外部看得其全面,从内部看得其深刻。认识全面是获得深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面的认识,才能为把握本质提供方向和目标;而内部得本质,是外部得全面的延深和拓展,为全面认识提供佐证。

2.关系型作文最忌写一个方面,应该照顾全面。也不能呆板构建二者关系,分开并列论证,尽管顾及两者,但毫无联系。要说明两者关系,或递进,或条件,或因果,或相反,不能含糊。在引用例子的时候,最好用教材中学过的例子。既能体现出教考结合地大方向,以取悦阅卷老师,也是自己学习扎实的证明,从而多得点分数。

3.文章写得好,题目先要靓。类似于“我有明珠一颗,照破青山万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样的诗句应多多积累,直接引用或改编使用做题目都很亮眼。

三、教师下水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内外兼察是源头

文/马善德

世事多有繁复,认知更需明察。“旁观者清”的俗语,强调外部观察的智慧;“不入虎穴”的古语,强调内部探索的神奇。可事物多有复杂,认识岂能单一?只有内外兼察,才能把复杂的事物观察的清澈如水。

从外部看事物能得其全面,这是除去利益牵绊的高瞻远瞩,更是统观全局的高屋建瓴。旁观者因为没有了局内的利益纠缠,更能够做出智慧的判断。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真知,到“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灼见,再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大胆预言,一部秦与六国兴衰史,局外人纵观全局,仔细审查自然能得到智慧的判断。

反之,局中人往往被各种关系束缚,瞻前顾后,顾此失彼,失了方寸。面对鸿门宴,刘邦进退维艰,不知所行;面对大瓠,惠子束手无策,不知所用;面对锦绣江山,项羽却选择放弃关中。身处其中,不能统观全局,最终失败。难怪苏轼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内部探究事物,能得其深刻,这是不畏艰难的实践探索,更是探究本质的不二良方。水石绝壁之下,苏子驾舟深入探索,才探明了石钟山的来由;沙丘肆虐之时,焦裕禄深入研究,才找到了治沙良方;病毒席卷而来,逆行者身临一线,才能遏制疫情的疯狂。敢于亲身实践,善于内部研究,才能把事物认识深刻,难怪古人慨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可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细致的外部观察,是深入精进的内部审视的前提和基础。观察全面了,判断准确了,才能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深入细致的内部实践和观察研究,为整体准确把握事物提供依据和支持。只有内外兼察,共同作用才能更加准确认知事物。

只有坚持内外兼察,才能拨开认知的迷雾,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内外兼察,让毛泽东既能眼观全局,看到全国的解放前景;又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动农民运动,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内外兼察,让我们党着眼全局,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深入实践探究,开创了一带一路的壮举。这些不正是内外兼察,大有作为的佐证吗?

社会是个大舞台,人生犹如大棋局。在当下,有多少人顾此失彼,迷失在缺失兼察的迷雾中?一些青年不去全面看问题,迷于躺平佛系的颓废;一些干部迷于当局,连普通百姓都清楚的常识性错误却屡屡发生;一些基层工作者只会喊口号,造表格,失去了深入探究实践的本领。

鉴于这些,我们青少年更应该牢记“问渠那得清如许,内外兼察是源头”的道理。做到旁观时清醒,当局时不迷,入虎穴时不惧;从大处着眼,向深处挖掘。久久为功,就能改变某些社会风气,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作文“交错带”名师审题解析及参..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