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平淡的文字述不尽无限凄苦——关于归有光的作文

时间:2024-03-26 08:04:33 作者: 浏览:0
向琮淳

1507年,明嘉靖年间,苏州府昆山一个没落的簪缨世家里喜添一子,被寄予家族厚望,希望能够中兴家族,带来荣光,而取名有光。

不负父望,归有光九岁能写文,十岁写下千余字的《乞醯论》,十一、二岁便“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参加童试,二十岁考中院试第一,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命运更爱开玩笑,精通六经三史的归有光踌躇满志地去南京参加乡试,却屡试不中,直到35岁才中了会试第二名,27年后才考中进士,此时归有光已是花甲之年,其后短短五年的辉煌时刻,归有光便劳累而逝。

归有光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变故,造就了他文字下藏着难以叙述的悲情。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归有光从家里老妪口中得到的母亲形象。其母周氏,在归有光一生中只陪伴了八年,却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为了避孕,周氏喝下田螺汤毒哑了嗓子。可能自归有光记事起,便从未听过母亲的声音,而且八岁的归有光也并不能理解母亲的死亡,“犹以为母寝也”。多年后,当归有光从老妪口中听到母亲的往事时,方觉母亲也和邻家的母亲一样爱着孩子,无尽的思念如潮水涌上心头。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只是用最平实的文字、最平常的语气描述着心中无限的思念,令人读后无不伤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是祖母对归有光的寄望,更是归氏家族的希望。簪缨世家,世代为官,但也只是祖上富过。家道中落,读书不效,诸父异爨,家族中兴的任务落在归有光肩上。20岁童试第一,被贯以神童之称。但之后,5次乡试均落第,历经15年,归有光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为屡试不中的落魄考生。回忆祖母的寄望,就如同昨日,怎能不令人泪下。虽在1540年,被主考官张治赏识,称赞为“贾谊、董仲舒再世”,但此后会试归有光又8次不中。纵使能通过人情社会得到机会,但归有光依然坚持自己考试。后来终于考中三甲进士,但奈何年事已高。六十岁入仕,六十四岁进内阁,归有光实现了祖母所希望的再次持象笏上朝。可惜六十五岁时,归有光便因劳累过度而逝。“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短短几行,便用平淡的文字述尽了一生的苦。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成为无数文人所追捧的金句,其深情与思念,令人回味无穷。但我认为这并不只是对归有光原配夫人魏氏的思念,也是对继室王氏、费氏的思念。第一任妻子魏氏与他问古事,学书写,将这个小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之间恩恩爱爱,但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当年种下的树,早已亭亭如盖。之后的王氏、费氏都尽心尽力地支持归有光考取功名,但成功之前归有光已经失去太多,母亲、妻子,甚至长子均已离世。回忆当初,却发现虽然时过境迁终究无法忘记,怎能不令人涕泗纵横呢?

归有光被称为“明文第一”,但其作品的文字却尽显平淡,正是平淡的文字如留白一般暗含了无尽的情绪。回看当初的树,今已亭亭如盖,仿佛之间,时间有了度量,思念也变得可数起来。我想“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隆”正是对归有光最好的评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四年下同步习作指导:轻叩诗歌大门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