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文化苦旅》到《老子》

时间:2018-11-07 20:04:16  作者: 侯奕嘉  来源  查看:26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背诵了《老子》,感触颇多,就先写一点吧。
余秋雨先生无意中写白莲洞又写了桃花源。在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武陵人最后又走出了桃花源?他引用了张晓风的解答:“武陵不是天国,但身在武陵的痛苦之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会取消我思考的权力。”这个答案我是十分赞同的,也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人应有的精神。但我认为“想起天国”的“想起”并不算恰当,“憧憬”更好。因为如果想起的只有现实与天国的巨大反差,那还不如忘了天国呢。但“憧憬”则表明了一种要把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愿望,可以更好地与质朴的武陵人相合。
这个武陵人的思想观念好像和老子的“不以智治国”的理念恰恰相反。但武陵人的想法可能没错。所以问题也可能出在桃花源本身。那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桃花源和一个国家,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一个国家是有阶级分层的,有天子、诸侯、士大夫什么的。但桃花源只是一个“避难所”,里面都是农民,不懂得什么阶级分化,所以桃花源里人人平等。由此又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农经济社会,男耕女织,完全自给自足。我们想吃什么自己买,他们想吃什么自己种、自己做。但当时武陵人的时代已经有了商业和服务业了,看来桃花源和一个国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主体。那么老子想要把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变成如此落后的小农经济国家,这不就是成了文明程度的倒退了吗?
但老子的桃花源与陶渊明的不太一样。老子的人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还“复结绳而记之”,那就有些过了。让人民再去结绳记事,但他们的智商已经发展到可以发明“什伯人之器”了。那老子就“将以愚之”,让人民愚笨之后,老子就心安理得地去弄权?老子明明是很鄙视那种耍小聪明的奸臣的。
一个远有孔子、近有林语堂这样的粉丝的人,会这么矛盾吗?我们把老子首先表达的鄙视小人的思想当成一个正确的准则,再来看这个“将以愚之”。“将以愚之”是把一个国家变成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人是聪明的,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就会倒退。而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开始提到的这种政治现象就被说成是“知者而为”。而这儿所谓的“知者”恰好是聪明的小人,还是手握重权的。所以,老子是想让小人愚之,别再耍小心眼,整个国家就会安定。
至于桃花源,只是乱世中小憩的一个驿站罢了。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