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叙事

时间:2023-03-10 07:24:28 作者: 浏览:0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叙事
原创 企鹅打打滚 御笔乘风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聚焦课后习题二“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简要复述”的能力。

首先,在围绕课后习题一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是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筛选,将留待课上解决的主问题聚焦到“恐龙怎样飞向蓝天”上。

接着,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浏览,了解课文主要写了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观点发展史”(第2段)和“生物演化史”(第4段),并将这两段话的内容梳理和简要复述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随后,先抓住时间线索,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观点发展史”,以“科学新闻发布会”的交际语境为依托,引导学生完成对这部分内容的复述。在运用同样的方法研读第4段,梳理“生物演化史”,通过同样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完成复述。

最后,提高难度,让学生将课文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完成对全文主要内容的简要复述。

在研读第4段,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生物演化史”时,我及时关联课后“小练笔”,让学生在反复、多形式的朗读中读懂作者如何通过对比、罗列的方法写出恐龙家族的形态各异的同时,也积累课文语言。

在组织学生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及时关联课后习题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表达准确的语句,并鼓励学生在“科学新闻发布会”的讲述情境中注意类似的“语言细节”。

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还算明确,板块也并不复杂,通过交际语境的创设,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也还不错。但是,也有两点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在组织学生对“观点发展史”和“生物进化史”进行简要复述时,留给学生练习复述的时间并不多,教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的措施也几乎没有。

2.在引导学生完成对“生物进化史”部分内容(第4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利用好《语文作业本》中的表格题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牵引的痕迹太重——对第2段内容的梳理也同样存在放手不够的问题。这似乎是导致复述练习时间不足的重要原因。

3.因为时间关系,“小练笔”的随堂练写和讲评未能展开。

4.如何有效使用课后“资料袋”,目前还没有什么想法。

二、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学生简要交流了对于恐龙的了解。接着,围绕课题中的“恐龙”及“飞向蓝天”,初步聚焦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指导学生认读课前板书在黑板上的生字新词,借助词串认读,唤醒学生的预习记忆:

笨重、迟钝、凌空翱翔、毫不相干

提示:在课文中,什么和什么“毫不相干”?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四个词语说几句话。

后裔、繁衍、形态各异

提示:通过近义词理解“后裔”和“繁衍”。在课文中,谁是谁的“后裔”?什么“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温顺可爱

提示: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画面,理解词语的意思。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提示:这四个词语,让你想起我们熟悉的哪种动物?(鸟类)在课文中,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鸟的吗?

欣喜若狂、点睛之笔、天之骄子

提示: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文中,“点睛之笔”和“天之骄子”分别指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是什么令人们“欣喜若狂”?

读完生字新词,我直接点明课文是一篇介绍恐龙进化成鸟类的知识的科普文,并结合课后习题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学生通过自学,将自己的疑问批注在课文边上之后,我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交流结束之后,选出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领取一张问题纸和记号笔,将问题写下来。在筛选问题的标准上,我特意作了强调,那就是——所选的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等问题汇总到黑板上之后,大体如我所料:全班十二个小组,有八个小组将问题聚焦在了“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呢?”上,除此之外,有两组提问“课文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一组提问“为什么鸟类的骨骼和恐龙的相似,就说鸟是恐龙的后裔?”,还有一组提问“难道恐龙真的会飞吗”。

于是,我先请学生试着解答黑板上的一些“无需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于是,一生举手,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道:“因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所以它堪称点睛之笔。”另一生举手表示:“正如狗和它的近亲狼的相似,猫科动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一样,鸟类的骨骼与恐龙相似,当然就能证明它可能是恐龙的后裔。”最后,多名学生举手,结合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中了解的恐龙知识,证明“有不少恐龙的确是会飞的”。

由此,我们慢慢将注意力聚焦到关键问题“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上面。

“其实,结合课文的题目,我们大概就已经知道,这篇课文就是在告诉我们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那么,关于这个话题,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

在我的提示下,学生逐层浏览课文,梳理课文梗概:课文先在第1段提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观点,接着在第2段中为向读者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进化成鸟类”的观点发展史,最后,在第3至5段(主要是第4段)详细向我们介绍了“恐龙如何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在如上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将板贴在黑板上的关键问题“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呢”分解为两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观点发展史,二是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历史进程。

于是,在第一课时的后半段时间里,我先请学生聚焦课文第2段,默读梳理出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观点发展史,分三次将关键信息提炼板书为“19世纪——(赫胥黎)注意——骨骼相似处”“(大量)研究之后——提出——亲缘关系、后裔”“20世纪末——(发现)证据——辽西·羽毛·恐龙化石”。接着,请学生依据板书,简述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观点发展史。最后,结合课后习题二,以“科学新闻发布会”为交际语境,让学生扮演为全球科学同行作观点报告的恐龙学家再次讲述这部分内容。这一“科学新闻发布会”的交际语境,与前一课《琥珀》课上所用的情境一脉相承,又与口语交际遥相呼应,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讲述情境确乎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任务布置的话音刚落,学生便抢着举手尝试。

等几名举手的学生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观点发展史讲述完整之后,我先请学生看着板书小结了将“观点发展史”讲述清楚的方法——借助时间轴,串联关键词。

三、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小结之后,第二课时的学习顺势展开。

我先请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体会默读课文第4段,发现恐龙演化史上的两个时间节点,并顺势依据时间节点,提取关键信息,分别形成板书“大约两亿四千万年前——出现——第一种恐龙(狗一般大小、后腿粗壮有力)”和“数千万年后——繁衍——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接着,我着眼课后“小练笔”,领着学生围绕“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自读文中相关语段,说说作者写到了哪些形态的恐龙。再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先发现了排比,再进一步发现了每一个排比句中用分号隔开两部分内容的特殊格式,最后,男女生多次合作朗读之后,我将“两足奔跑——四足行走”“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身材小巧,只有几千克”“凶猛异常,食肉——温顺可爱,食草”等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学生更进一步地发现了作者是将不同特点的恐龙对比着来罗列的。其实,分析到这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上述几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知道作者是从行动、体型、性格、饮食习惯等方面将不同特点的恐龙进行对比、罗列的。由于本课的重点在“讲”而不在“写”,因此,我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便直奔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去。

了解作者如何写出恐龙的形态各异之后,我以“那么,恐龙此时就完成飞向蓝天的进化历程了吗”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本。学生于是关注到“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的进化历史,并进一步提取关键词,板书为“骨骼、身体、脑颅、行动、前肢(像鸟翼)、羽毛”。

“那么,恐龙现在完成飞向蓝天的进化历程了吗?”我继续追问。

学生在我的追问下,继续阅读,不仅发现了恐龙的这一支中的一部分“选择去树上生存,在树栖生活中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后能够主动飞行”,还有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有些带羽毛的恐龙是在奔跑中学会飞翔的”。进一步完善板书之后,我请学生思考,作者何以详写“树栖”,略写“奔跑”,学生推测,可能是因为持“树栖”观点的科学家更多的缘故。

完成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板书之后,我再次借助“科学新闻发布会”的情境,让学生在说清“演化过程”的基础上,连上前面的“观点发展史”,做一个完成的“恐龙飞向蓝天”的科学新闻发言。学生稍事练习之后,兴趣盎然地与学生合作着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课到最后,我依据学生刚才的精彩发言,结合课后习题三,组织学生在齐读第5段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了解了“课文中不少语句表达很准确”,并鼓励学生在再一次的“科学新闻发布会”的情境演练过程中,在谈及相关科学知识时,注意言语之间用词的准确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那些平凡的往事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