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后题参考答案

时间:2024-03-10 17:20:58 作者: 浏览:0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课后题集锦
原创 一蓑烟雨醉
1 北京的春节

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

(1)默读要做到:不发声,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边读边思考。另外,还要做到眼到、心到。

(2)课文每部分内容都以表示时间的词语开头,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理清课文的写作线索。

(3)课文首先写老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过春节的准备;接着详细描述了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高潮的部分;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参考答案: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课文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略写了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正月初六、正月十九和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作者对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详写,对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略写,使整篇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参考答案:

在我们这里,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年货和食品。我会和家人一起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夕夜,我们全家会围坐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有鱼、有肉、有海鲜,还有妈妈亲手做的饺子。我们会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吃完饭,我们会一起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绚丽多彩,令人陶醉。我也会和家人一起守岁,守到凌晨钟声敲响,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幸福。
大年初一,我会穿上新衣服,和家人一起去拜年。我们会走亲访友,互相送上祝福和礼物,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整个春节期间,我都会沉浸在欢乐和幸福的氛围中,享受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于我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的时刻。
三、读下面的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参考答案: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充满浓郁的“京味儿”,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如,加点的词语“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都使用了儿化音,具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些词语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通俗易懂。

四、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

可以从描写的地区、写作视角及介绍春节习俗时详略安排等方面去进行比较阅读。

阅读链接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选自斯妤的《除夕》,有改动

参考答案:

①《北京的春节》写的是老北京的习俗,《除夕》写的是闽南的习俗。

②《北京的春节》的写作视角是整个老北京,《除夕》的写作视角是一个家庭。

③《北京的春节》对做年菜、吃团圆饭介绍得简略,《除夕》详细介绍了做年菜、吃团圆饭的情景。

2 腊八粥

一、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提示:

(1)朗读课文。我们要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读出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2)展开想象。抓住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①语言描写:文章中通过描写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例如猜粥片段:“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写出了八儿的心理:想多吃点儿粥,却又打着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贪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阵营,找个同盟。

表现出八儿对喝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希望可以喝到更多的腊八粥的强烈愿望。

刻画出了八儿的狡黠和天真。

②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例如,“(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惦记腊八粥的心理形象地写了出来。再如,“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了出来。

二、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这样写有详有略,让课文的重点更加突出,主次更加分明;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诱人,也表现出了八儿的嘴馋、可爱,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留给人无限的回味。三、“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提示:

这两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熟烂之后的样子,把腊八粥写得美味诱人,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文章还从腊八粥的样子、声音等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描述,从文中找出这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

例如:“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锅里的粥的状态,也写出了八儿无可奈何的心态。

再如,“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三句话写八儿对“锅中的一切”的猜想,“只能”一词既表现了八儿的万般无奈,也表现了八儿丰富的想象力,他把“锅中的一切”猜想得是那么色香味俱全,读一读,眼前仿佛就会出现那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想一想,谁都会嘴里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四、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提示:课文第1 自然段先写人人都喜爱吃腊八粥,再从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三个方面,写了人们喜欢吃腊八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晶莹可爱、圆润滚滑的馄饨谁不爱呢?如果再淋上一勺红油,就更妙了。

先烧一锅沸水,再把圆圆的馄饨倒进锅中,不一会儿,馄饨就慢慢地游上来了。

薄薄的一层馄饨皮还透着些肉香,皮薄如云烟,馅嫩如凝脂,每一只都莹润饱满,滑软鲜香。然后把馄饨放进碗中,再淋上一勺红油,鲜红的油汁渐渐渗进皮,渗进肉中,一股肉味和辣油的清香扑鼻而来,给味蕾带来新一层的满足。

一口咬开,馄饨里包裹的油汁和肉汁瞬间溢了出来,进了肚子的馄饨正好给喉咙带来了一丝温热,一碗吃完,尽管肚子已经饱了,但仍意犹未尽,全身上下似乎都暖和起来。

2.张梦婕

上学的小孩子,参加了工作的大孩子,满脸皱纹的老孩子,看到糖葫芦谁不是嘴里立刻生出酸酸甜甜的味道呢?把大个儿的山楂用长长的竹签穿成一串儿,再在它的表面裹上一层糖浆,冷却后轻轻地给它穿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纸,单看它在阳光照耀下亮晶晶的模样,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一车一车的聚拢到一起呢?试问,有谁抵得住这样的诱惑?

3.魏雨萱

提到饺子,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圆滚滚胖乎乎的饺子,在滚开的水里游来荡去。透过薄薄的面皮可以看到里面的鲜嫩的肉馅,当它几近煮熟时,那四溢的香气就灌满了整个屋子,甚至于上上下下的楼道里都充斥着它那诱人的味道…… 光是这样看着、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了,更别说痛痛快快地吃上几大口了。

4.宏雨欣:

刚会走路的小孩子,出去工作了的大孩子,拄着拐杖的老孩子,提到小笼包,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香鲜的感觉呢?把肉馅放在中间厚两边薄的圆圆的面皮里,再用手轻轻地捏成小小的鼓鼓的一只,只是看着就口水直流了,更别说蒸好之后,那白白胖胖的样子了,可爱到你不忍下嘴又恨不能立刻能品尝到它的味道。最后,还是禁不住诱惑,轻轻的咬上一口,鲜香的汤汁立刻就把你的胃征服了。

5.张湘月:

会跑的小孩子,会唱歌的大孩子,脸上长了皱纹的老孩子,说起饺子,人人都会回忆起那鲜香咸的味道,用薄薄的饺子皮,把那散发着香气的馅儿包裹住,让它们在水里翻腾着,单看那皮薄馅大的样子就让人口水不自觉六下,何况是不断冒着的热气,一盘盘的装着一整个一整个向嘴里塞着呢?

6.郭毅昂:

我最喜爱的食物是土豆饼。土豆饼的做法很简单,先把土豆削了皮儿,并把它切成小块儿,然后把它煮熟压成土豆泥,放上一点盐,在与适量的面粉搅拌均匀,然后把它揉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它摊成饼,这样就可以把它放在油锅里煎了。土豆饼在油锅里噼里啪啦的响,等到两面是黄色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此刻我的口水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快速拿了一个土豆饼放在嘴里,香香的,再配上一碗粥,那真是顶级美味。

3 古诗三首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朗读指导:

朗读课文时注意把诗歌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

比如,朗读《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边读边想象诗人看到的春天长安城的美丽景色:暮春时节,全城处处柳絮纷飞;寒食节,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2.背诵指导:

背诵课文要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感悟作者描绘的画面。

比如,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可以按照景物出现的顺序背诵前两句,然后根据译文背诵后两句。多读几遍,直到背会。

二、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提示: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已有的知识,理解诗中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也可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

三、《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

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借“水中之月”,把自己内心的忧愁与思亲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表达了乡愁之深。诗人借“临行开封”的举动,表现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③岑参的《逢入京使》中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诗人借“传语报平安”,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参考答案:

1.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有关。

2.还有一些古诗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在重阳节插茱萸,和家人们一起登高望远,怀念亲人。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乞巧”是中国古代节日,又名“七夕”,指是农历的七月初七。

2.《乞巧》表达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燃放爆竹。爆竹声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疫。

这首诗写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

饮用屠苏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传统上在正月初一全家合饮,以驱邪避疫情,求得长寿。

贴春联和门神。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这些习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辞旧迎新的传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漫漫长路,慢慢走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