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时间:2019-01-08 16:55:03  作者:  来源  查看:0
 〔宋〕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及译文
注释
1.方塘: 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 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指镜子,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 来回移动
4.渠: 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 怎么会
6.清如许: 这样清澈
7.为: 因为
8.源头活水: 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鉴赏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七绝组诗作品。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本诗是第一首。前两句,“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这一景象的描写十分生动,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清晰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后两句。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只突出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这一特点并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它为什么这么“清”呢?看“方塘”本身并没法回答,诗人于是放开眼界,看到了远处“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活水”,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七律长征》赏析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