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读后感

时间:2024-04-17 08:20:20 作者: 浏览:0
作者:吕娜妮

阅读滋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近日,我阅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书中让我为之动容的,不仅是古典韵味的敦煌,更是樊锦诗老人用一生时光坚守自己热爱事业的精神,使我涵养身心的同时汲取了深耕事业的力量。

我一直对历史抱有敬畏心,因为我觉得人的生命是那样短暂,与这些历经千百年风霜仍然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能够有一面之缘,由此了解神秘的历史,是一件特别奇妙的事情。最早听闻“敦煌”的大名,是在课本中所讲的中国三大石窟之首——莫高窟,那神秘莫测的气质与恢宏绮丽的风采深深吸引了我,从那时起,莫高窟便成了我心之所往的地方。借此机会翻开书页,我仿佛走进了一位不为人知的莫高窟守护者的内心,重启了我对敦煌的一切记忆,就好像迎着敦煌的晚风,静静聆听着莫高窟的故事……

余秋雨在描述莫高窟时这样说过:“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壮阔吸引着几代莫高窟人以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之心,扎根大漠,在黄沙飞扬、无电无水、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枯燥孤寂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了莫高窟保护和研究的基业。

张文垠

樊锦诗正是这样痴心的守护者。本书作为口述文学,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的自传,也是一位敦煌的女儿用自己平淡的语言带领读者迈入敦煌学、历史学、佛教、文物保护等诸多高门槛学科的一次科普。我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考古的人来说,书的描写毫不生硬,相反,光是文字就足够引人入胜。读过全书,仿佛看到一位耄耋老人走过九层楼下,却不时抬头仰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交付一生之处,徘徊许久。远处的三危山衰老似的驼下了背,大漠的风呼啸着吹过宕泉河畔,她裹紧了自己老旧的单衣,继续与壁画上的飞天共舞,与传唱千年的曲子共鸣。

有人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确实,如果不是这种情怀,没有办法写出这种文字。从北大毕业的青葱少女,到耄耋之年,樊锦诗用一生的精力守护莫高窟。在书的后记中,是这么形容樊锦诗的:“她好像习惯于把每一件事当成人生的最后一件事去做,时刻履行在有限的人生中的责任,能够完全控制并实现自己的品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严格地塑造自己,成为自己的造物主。”

樊锦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她此生与敦煌的关系:“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不是敦煌需要我,而是我离不开它。”就是这样一句平淡朴实的描述,让我瞬间破防。

在如此重视“女性力量”的当今社会,樊锦诗为广大女性树立了榜样,将现代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为当下的青年人树立的榜样,比起躺平、内卷、45度人生,樊锦诗老人用工匠精神坚守莫高窟的经历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作为化工行业从业者,我们也必须如樊锦诗老人一样,历尽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以为国家做贡献为工作起点,以持续奋斗的精神十年如一日深耕行业中,不慕名,不追利,把事业做到极致。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作为质量检验人,经过长期的一线实践,我已能驾驭工作,但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更好的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却时常令我思考。经过详细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我心目中有了一个坚定的答案:那便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次检验,做细做精。还记得刚入行时,师傅便耳提面命要求必须端正态度,知责任重,更要尽职尽责。因此,从进实验室起,我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提升业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人化验员,我从基础开始学起,从水质、气体、油品、各车间常规样品分析,以及动火、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的安全分析等等,都能做到游刃有余。有时候虽然要同时分析几个样品,但我从不叫苦,从不喊累。

因为我深知,我虽然无法以一己之力为人民、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但我能够以自身细致的检验工作为社会做出一丝贡献,便是我们的归处。作为新时代质量检验人,我将继续学习如樊锦诗老人一样的先进事迹,以投身事业为荣,守正创新,越过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书写不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刘兴诗爷爷给孩子讲中国地理之..
相关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