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高尔基《童年》——悲惨的经历 可贵的友谊

时间:2020-09-30 08:47:12  作者:  来源  查看:0
原创  张老师陪你读
我想现在的学生们应该不会再有比高尔基的童年更悲惨的了。高尔基的《童年》是自传体三部曲第一部,之所以说是自传体,是因为写的就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张老师读完后觉得很压抑,仅次于以前读完余华的《活着》后的压抑。
压抑的原因,在于作者在如此短的篇幅描写中,死了很多人。死人的事儿在文学作品中也算常见,但本篇是纪实文学,是真实地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经历,他所给我们呈现的《童年》,从父亲的死开始,到母亲的死结束,最终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去“人间”自力更生,彼时作者也不过只有11岁。当然时代因素也是导致这种结局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高尔基就是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时创作的。这一点与我国文学家鲁迅先生很相似,鲁迅在他的回忆散文《藤野先生》中提及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他觉得当时的国人身体上的孱弱并不是导致国力贫弱的主导因素,精神的麻木才是最应该马上改变的,所以去写文章来唤醒国人的精神。而高尔基也是觉得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也跟当时人们精神意识的落后、麻木有关,于是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把自己真实经历的俄国社会现实呈现给民众,唤醒他们的意识,最终通过革命的方式改变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面貌。

每当我们提及自己儿时的经历时,都会用金色的童年来总结。即使物质上并不富裕,但精神上总是快乐的。达成这种共识的原因张老师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当人们回忆过往时,大多都愿意选择回忆那些快乐的事,就像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呼神护卫咒语。即使回忆到伤心和烦恼,也已经没有了当时那种切肤之痛,远达不到当时的悲伤点。第二就是在自己逐渐成熟长大后,就会发现自己遇到的伤心和烦恼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童年时期的烦恼和压力跟当下比简直不值一提。高尔基也一样,后续的《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坎坷经历的真实记录。顺带一提,高尔基的大学其实是“社会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
我们走进故事,作者的父亲,因照顾作者染了霍乱在作者3岁时就去世了,同时死去的还有作者的弟弟。到作者去开染坊的外祖父家寄居时,又看到了雇工“小茨冈”力有不逮被砸死,舅妈因难产而死以及后来自己好友维亚希尔的母亲去世,最终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和母亲先后死去。作者在童年时期就见证了太多的死亡,让整个故事都显得很压抑。索性在这压抑的童年中还有些好人让他对坎坷的生活有着坚定的信念。

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他的外祖母。外祖母的善良从书中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比如当其他人都不愿意接近得了天花的作者时对作者的照顾,在这个底层家庭中任劳任怨,教作者识字给作者讲故事等。其中最让张老师觉得外祖母善良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在照顾的天花的作者时说星星的陨落是表示某地有个好人要降生了。这与很多人的观念截然相反。说明她总是对生活抱着乐观的希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把这种乐观的希望传递给作者。张老师觉得这跟她的信教有很大关系。书中也说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上帝不一样,外祖父觉得上帝是严厉的,而外祖母认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导致了二人不同的性格倾向。
除了外祖母对作者的慈爱,书中还提到了作者与别人的几段友谊。第一段是与“好事情”。他是一个大众眼中的异类,却有着正义感和探索精神的人。作者评价他是优秀人物。第二段是与上校家的三个孩子。因为作者救了其中一个掉进井里的孩子,他们在一起玩耍却最终被有着门第之见的大人扼杀了这段友谊。最后一段就是“捡破烂”小组。这些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要帮助家里赚钱的小伙伴,也带给了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作者一些慰藉。

作者渴望母爱,在母亲要二次出嫁时极力反对,甚至说要自己养活母亲。可见真的是太缺乏母爱又太不知生活的艰难了。母亲与继父的婚礼作者因脚趾受伤没去参加,也不想参加。最终继父的破产与母亲的去世为这段婚姻画上了句号。在整个童年中,作者并没有得到多少母爱,却因为一次继父殴打母亲而用刀子刺向继父。或许这就是人的本性吧,当我们缺少爱时,我们会对这来之不易的爱倍加珍惜。
张老师觉得《童年》这部书安排学生读正是让大家去看看别人的经历,就像杨绛先生说的:“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儿”。读《童年》能让我们了解到高尔基那些不平凡的经历,最终激励自己上进,要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仪式观后感 10..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