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点评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时间:2021-06-14 20:29:43 作者: 浏览:0
姚为洲老师点评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上海卷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有思想沉淀的人可以无需时间沉淀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点评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是一道评论式材料作文题,与2020年高考题和2021年春考题一脉相承:评论一种看法。这道题写作的空间比较宽阔,对于“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个命题,可以完全认同,可以部分认同,可以不认同。

倘若我写,会选择部分认同,认为“不尽如此”。

有些事物比较复杂,或者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它的价值(包括负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我们对“文革”是一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共识,只能形成于文革后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对“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人口红利持续”的认识,只能形成于出生率急剧下降、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但是,“时间的沉淀”对于认识事物的价值,既非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对许多事物价值的认识是无需时间沉淀的。

当然,无需时间沉淀,就能认识事物的价值,则需要一定的条件:客观条件是社会环境许可,或事物本身的价值显而易见;主观条件是认识事物的人具有比较深厚的思想沉淀,比较敏锐的目光,有时还需要有勇气。何谓有思想沉淀?就是能参照历史,看懂当下,并且会独立思考;有这种特质的人,都可以有思想沉淀,它与年龄、学历无关。

可以借鉴2019年高考上海卷阅读题的文本《记忆与写作》。该文作者认为,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作者又说,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

我给考生读过一篇题为《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读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的文章。文章的有关内容可以作为写作的例证。在“二战”猝不及防地到来之时,这位居住在法国的犹太女作家就动手写《法兰西组曲》,她说要“尽一切可能描述使人们在十年乃至百年后都会关注的事件和论战”。果然,她跳出具体的悲剧之外,始终用冷静而不乏残酷的小说家的眼睛注视着她的人物,注视历史,注视人类,注视似乎在左右所有人的命运黑手。在纷飞的炮火中,她陆续为世人呈现了一幅关于“二战”的历史画卷。

内米洛夫斯基由于她的思想沉淀、敏锐目光和非凡勇气,无需时间沉淀就能认识复杂事物的价值。中外历史上的众多先贤,如梁启超、鲁迅、胡适、但丁、孟德斯鸠、歌德、哈耶克……他们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沉淀,都能准确地认识异常复杂事物的价值,而无需时间的沉淀。


其实,对于一般事物价值的常识性认识,比如新冠肺炎流行早期对李文亮医生“哨音”的认识,只要不是价值观有恙的真糊涂,或者非傻而真坏的装糊涂,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而对于较为复杂的事物,即时认识它的价值,则需要有思想沉淀;“文革”时,亿万人沉浸于狂热之中,张志新则是一位头脑清醒、思想沉淀深厚的勇士。

对于“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个命题,除了我的这种部分认同之外,完全认同,或者不认同,均未尝不可,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21年北京卷作文解析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