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抓住细节》课堂实录 ——以“初见丁老师”为题片断写作

时间:2018-12-08 18:45:10  作者:  来源  查看:44
《抓住细节》课堂实录
——以“初见丁老师”为题片断写作
一、谈细节,第一次写作
师:今天第一次见,我们今天上的是作文“抓住细节”,请你说说看,你理解中的细节是什么?
生:细节一直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
师:你是学生,你怎么理解?
生:细节就是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小情节。
生:细节描写。
师:对,你就说细节描写。
生:就是我们不大关注的,忽略的,能够把作文写得更细一点的东西。
师:你是说,细节描写就是细腻的描写。
生:细节描写大多数针对人物,比如说人物的眼神,人物的手上的皮肤,比如说阿累的《一面》,对鲁迅的细节描写就比较多。
师:你是说人物肖像中的细节,(还有语言,动作)。你来说说看。
生:很细致的画面。
师:我们要能抓住细节,重点还在我们怎样描写这个细节。什么是细节描写?
(老师朗读文字)
屏显:
细节描写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注意三个关键词:细微刻画,以小见大,画龙点睛,这里我们要注意,如果仅仅只是细微刻画的话,它还只是描写细腻,不能称之为细节描写。好吧,我们就以“初见丁老师”为题,写一个片段。我们写八分钟,人人都写。
学生八分钟现场写作。
【悟课】 “让写作教学看得见”是丁老师最先提出的写作教学主张。写作教学是一个真实的活动性过程,让写作过程看得见,首先要知道学生的起点,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又达到怎样的最近发展区,这才是考量一个教师的指导价值。进入教室写起来,是丁老师作文课特色之一,相对于很多滔滔不绝灌输写作技法的课堂导入,这是最有效,最能掌握学生写作基础的方法。
二、读习作,说初见印象
师:我们放下笔,自己大概估摸一下,写了多少字?请这位老师来读一读,看你写得比较多。
生:读“初见丁老师,是意料之中的。普通的如一粒沙,相貌平平,穿着正统,言谈举止稍显拘谨,话不多。在任教授介绍他的时候,他坐在讲台的边角,默不作声,只有他用温和略带乡音的语调,讲课时才清晰的让人仔细聆听;只有他踱着步子,双手合抱或微合手掌时,才让人尊敬。”
师:你觉得他有细节吗?
生:应当有外貌,细节,神态。
师:你觉得特别明显的是什么?
生:你双手合抱。
师:他是这么写的,“只有他踱着步子,双手合抱或者微合手掌时,才让人觉得尊敬。”他这里是有这样的细节,对我的动作描写,踱着步子,双手合抱,微合手掌。你后面紧跟的一句,“才让人尊敬”,(为什么让人尊敬?)中间是不是少了一句啊。找出细节,本来可以展开,而没有展开的。这位老师来读。
生:读“初见丁老师,粉红的上衣,嘴角微微上扬。自称小丁老师,语调亲切柔和。眼睛不大,满含笑意的似在询问:最美的过程到底在于什么呢?他不断地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在我们练习时,他喜欢双手交叉在胸前,或反背着手,在教室里缓缓、轻轻地走动,等待,耐心地等待我们的发现。”
师:写得好不好,(好)这是很好的。前后部分做了细节,抓住了衣着,她中间是一个概括。(看学生的文稿,书写有点混乱,笑着说:“我还真看不懂。”)(生大笑)
生:前面是嘴角微微上扬,语调亲切柔和,眼睛不大,你带给我的是温暖明媚的感觉。
师:你继续夸,没事的。(全场笑)“他引导我们一次次追问”这就是概括。下面又写“在我们练习时,他喜欢双手交叉在胸前,或反背着手,在教室里缓缓、轻轻地走动。”这是动作。
生:我后面想写内在的东西,一个等待,耐心的等待。
师:前面的描写非常细致,后面,等待,等待什么?这里又少了一句。后面头闪闪发亮的老师来回答。(生笑)
生:我写了一点。
师:写了一点就读一点。
生:重点想写你窄窄的眼睛,后面还没有写出来。
师:你准备写我的眼睛。
生(女生站起来):我也写了你的眼睛。
师:那你把写我的眼睛读一读。
生:读“丁老师的宝贝都藏手机里了吧,给我们读他学生的得意之作时,拿手机的手略微颤抖,似乎是有点小紧张,又似乎是有点小骄傲。翻动文字时,眼睛瞪大一点,可能是想把文字看真切,毕竟年纪大了嘛。(众人笑)然后又眯起来聚焦,拇指和另一个手的拇指和食指岔开一个小八字,伸颈,轻触。读出了味儿,又眯起眼睛,似笑非笑,陶醉啊!”(教室自发响起掌声)
师:她很能写,文字非常出彩。你来读一下。
生:读“初见丁老师,压根就没把他和名师联系在一起。其他名师进入教室,自带一种强大的气场。丁老师啥时候进来的,都没有人在意。现在仔细想想,可能和他不甚强壮的身材和谦和的态度有关。淡粉色小格衬衫,藏青蓝长裤,清爽却没有大牌的感觉。温和的语调,微笑时,眯起下弦月的小眼睛,微弓着的背,都让我们感觉非常亲切。裤带间别着的玉佩,左腕上戴着的金表(都不知道价值几何)。(生笑,掌声)又见出老师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朴实中见精致,平凡中见深遂,是丁老师印在我脑中的形象。”(掌声响起)
师:他后面的金表跟玉佩后面跟的就非常重要了,她把人物写得很细,又透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这是最重要的。刚才有老师说,我想写你的眼睛,他就能抓住最有特征性的。抓什么细节?聚焦就是抓细节。两位女生又把抓到的细节进行分解放大,最后又是一个凝练,凝练到人的精神气质上来。为什么这么精彩呢?所以聚焦,分解,放大,还有凝练。我们肯定还有精彩的,我们就不展示,我也不延伸了。老师们,我们再来想一想,根据刚才老师读到的,你觉得要写好细节,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位老师没有发过言,你来说说看呢。
【悟课】这一环节,课堂里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方面是送给文字精彩的听课老师,另一方面是送给上课的丁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现场把控既有细节之实,又有灵动之美。针对五位老师风格迥异的写作片断,丁老师能够迅速点拨,分别指出每个人的写作细节和改进方法。特别对于想写老师眼睛的那位老师,丁老师给予了肯定,虽然没有成文,但是他聚焦最有特征的眼睛,这是写作细节时,必须要有的敏锐判断。而对于那个用腕表和玉佩来凸显人物精神气质的学生,丁老师也是非常认可的。抓住最有特征的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聚焦,分解,放大,凝练,这才是细节写作的不二法门。
三、辟新径,议细节描写
生:我认为要写好细节,肯定是为主题服务。刚才几位老师写到初见丁老师,主要是想把丁老师所蕴含的名师的气质写出来。
师:提炼一下,要注意什么?
生:突出主题服务。
师:突出主题就是突出这个人的特征,很好。我们结合刚才的环节,看来还不能少,我展示一下。
屏显
细节链接(略)
师:切合人物的特征,男生,还有吗?
生:细节主要是抓住人物的特点。
师:刚才,这个老师说过了。你还有什么?
生:不同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师:还是抓住个性特点,还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第二个呢?
生:不同于别人的一些。
师:还是围绕个性和特点在说。(众人笑)你觉得还有第二个?
生:人物的语言这些方面。
师: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方面。谁来说?
生: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刚才几个老师写丁老师,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是没有办法写出细节的。
师:还有发现吗?你不要在遗忘的角落里。
生:尽可能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
师:就是在谈细节。
生:通过对服装,神态等等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师:抓住内容。还有吗?
生:描写的顺序。
师:还是描写的技巧。
生:我觉得它既是镜头特写,又是慢镜头放大。
师:你说的是方法。很有意思。你说说。
生:细节描写可能还要为行文服务。
师:为主题服务。
生:我是这样写你的。(众人笑)我肯定没有前面两位老师写得好。
生:读“早餐,QQ来电显示:请带丁老师来教室。怎么回事?丁老师?估计是今天上课的老师,怎么回事?难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问餐厅用餐的学员不就可以了吗?而我没有和他联系上,也只好作罢。走出餐厅,见班主任领着一位身穿浅粉,瘦瘦的小老头在前面向教室方向走去,估计是丁老师吧。吆,腰上还有玉佩呢!我没太在意,因为专家总是有点架子的嘛。一路上坡,丁老师似乎也一路伛着身子,走在上坡路的内侧,听不见他们的谈话。”(掌声响起)
师:听到他的写作中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心理描写)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他是从侧面来写的。通过短信什么的想到你,初见的角度不一样。
师:他不仅有眼前的,有想象的,还有与其他人的对比。非常重要,抓人是多角度的,用别人来衬托这个人,也是要注意的。真实观察,典型生动。老师们的语言非常深。
【悟课】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有法”是指不同学科的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所谓“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会因学生和情境而定,所以,最终还得是“贵在得法”。不同的学情,一样的教法,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教学精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能另辟新径,多角度关注细微之处,找准小巧精妙的切入点,自然可以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四、做加减,升格再写作
师:我们下面就把刚才的片段进行第二次修改,看看你抓什么点,你分解放大到位吗?你从这个细节里是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我们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就是我们第二次修改。第二次修改要做加法也做减法,第二次交流,强化对细节的把握。
老师修改习作。
【悟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丁老师在魏本亚教授“复盘式评课”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尝试“复盘”中揣摩、体悟、修正自己的习作。二次升格已经成为丁老师作文课堂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了第一次的写作基础,师生、生生互动的追问和修补,二次升格修改作文,思路更明晰,语言更精准,立意更高远,看得见老师的教,看得见学生的学,尤其是看到了学生的变化,这才是一节真正的作文指导课。

【听课心得】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这一要求来说,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但是,当下的写作现状却令人忧心忡忡。写作指向唯一的应试不说,大多是靠天吃饭,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指出:当下教育与生活分离的弊端,反映在写作教学中,便是把学生的素养知识化、把过程的抽象化。一句话,使表达者脱离了丰富真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虚假。
丁卫军老师针砭时弊,大胆改造作文教学,并提出了自己“构建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的作文教学主张。在两个半节的模拟课堂里,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主张。看得见教师的教,看得见学生的学,尤其是能看到学生的变化。真实丰富,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定位里不断切换,想学生所想,想教师所教,无疑在改进当下作文教学现状的摸索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让学生为自由生命而写,也让作文教学看得见。
一、把老师当学生,让老师在写作中体察。
两节课上,丁老师把国培班的培训老师当学生,让老师写下水文,在真实的写作中体察学生的写作感受。这样的设计,是大胆的创新,鲜有人用,不仅要考虑学情的特殊性,又要让教师明白,每一个环节设计出于怎样的教学考虑,极具挑战性,而丁老师却运用自如,如鱼得水。
《答案》教学中,一位老师这样写下自己对答案的理解:“这个题目,我可以写生活中的经历,或是成长的感悟。”丁老师顺势追问:“你从你的表述中,能看得到与答案题目的关联吗?”这一追问,如内心惊雷阵阵,也不禁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指导写作是否在场?是否关注学生思维的聚焦?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追问,也是对老师的课堂追问。梁增红老师提出,要剔除语文文本解读中那些无效、非语文的东西,让学生在干净洗练的语文课上,在“少而精”的语文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让语文教学“走在回家的路上。”作文亦复如是,抛去正确的废话,摈弃“发霉的奶酪”,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写作在看得见的过程里自然发生。老师通过亲身体验写作,感同身受,想学生所想,自然促进更好的写作教学指导,可谓一箭双雕。
二、把老师当老师,让老师学会写作指导。
如果单一的把教师当成学生来教,这就不是一节好课。而丁老师在课堂中,早就考虑到这一点,既把老师当学生,又把老师当老师,在感悟体验写作的过程中,时刻让老师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做学生练习写作,是为了更好的做老师学会写作指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丁老师指导教师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里自由切换,即让教师的教看得见,又让学生的学看得见,真是设计精巧,独具匠心。请看一下教学片段:
师:这些都是我们立意,或者说是我们立意的方向,或者是我们的感悟。老师们,其实我们在干嘛?(审题)刚才这四位老师对题目的理解,很显然,第一位太笼统,第二位太模糊,第三、四位在审题的过程中,在表达的过程中,游离了作文题的关键词。老师们,二三两个题目,都是在聚焦到追寻的过程。那么,追求的过程除了是最美的,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呢?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感觉到美,我们因什么而最美呢?大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
生:因品尝苦涩,体验成功的快乐而美;因见到不同的风景而美。
师:她说两个点,看到不同的风景,体验到快乐。还有什么?
生:为了追寻这个答案,一直不懈的追寻。
师:努力的,一种坚持,还有吗?
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师:这本身就是感悟。你的落点在哪里?刚才这几个同学是有落点的。
师:有风景,有艰辛,有快乐。
生:追寻的过程中不断强大。
生:进一步的成熟。
生:认识的提高。
生:因有梦想而美,有目标而执着。
以上教学片段中,丁老师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写出自己对答案话题的理解,当四位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并阐释缘由后,丁老师紧接着让教师切换身份,再回到教师定位,明确这样做的用意,是教会学生审题。然后,继续追问,“追求答案的过程是最美的,美在哪里?”再次让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这样,从教师到学生,再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不同切换,感受的不同体验,让教与学的过程清晰可见。对于丁老师而言,这需要巨大的教学智慧。对于听课教师来说,这样的体察经历难忘深刻,更让人深思。
三、把课堂当练兵场,让教与学共荣共生。
听过很多作文指导课,无非是执教者大张旗鼓地宣讲写法技巧,然后让学生紧扣方法练习写作,这样的设计固然目标明确,训练点突出。可学生真正学到多少?没有教师的这些技法指导,学生能不能写出这些作品?毕竟不好准确测量,也难以评判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遇到悟性好一点的学生,自然可以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否则,不过走了过场而已,我说我的,至于你进步了没有,那就不是我的事情了。
丁老师的这两节课,课堂成了练兵场,练学生,练教师。如若没有一点文字功底,下水文的写作,会让很多老师如坐针毡。当然,也让很多文采飞扬的老师找到试飞的平台,那样的写作体验是新奇的,美妙的。“初见丁老师”的片段写作时,两位老师的精妙之作,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两位老师的作品展示:
生1:初见丁老师,压根就没把他和名师联系在一起。其他名师进入教室,自带一种强大的气场。丁老师啥时候进来的,都没有人在意。现在仔细想想,可能和他不甚强壮的身材和谦和的态度有关。淡粉色小格衬衫,藏青蓝长裤,清爽却没有大牌的感觉。温和的语调,微笑时,眯起下弦月的小眼睛,微弓着的背,都让我们感觉非常亲切。裤带间别着的玉佩,左腕上戴着的金表(都不知道价值几何)。(生笑,掌声)又见出老师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朴实中见精致,平凡中见深遂,是丁老师印在我脑中的形象。
生2:早餐,QQ来电显示:请带丁老师来教室。怎么回事?丁老师?估计是今天上课的老师,怎么回事?难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问餐厅用餐的学员不就可以了吗?而我没有和他联系上,也只好作罢。走出餐厅,见班主任领着一位身穿浅粉,瘦瘦的小老头在前面向教室方向走去,估计是丁老师吧。吆,腰上还有玉佩呢!我没太在意,因为专家总是有点架子的嘛。一路上坡,丁老师似乎也一路伛着身子,走在上坡路的内侧,听不见他们的谈话。
两位教师文采飞扬,于细节处不仅写出了丁老师的人物特点,更写出了丁老师的精神气质。一个正面描写,侧重外貌,神态,衣着;一个侧面描写,抓住人物心理活动,不仅有眼前的,有想象的,还有与其他人的对比。文一出,教室里就掌声雷动,夸赞声,鼓掌声,不绝于耳。这样的文字,经过教师的再点拨和二次升格,一定让人惊艳。这样的课堂,就是练兵场,我们看到了教师教的过程,也看到了学生学的过程,更看到了学生的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相融相生,共融共生。
模拟课堂和常规课堂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异,它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智慧有极高地要求,因为要求众多,所以敢于挑战的老师不多。丁卫军老师敢为人先,率先垂范,除了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教学策略外,更多的是其对自己的写作教学序列的作文改造和研究。模拟的课堂,让教与学的过程看得见,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份自信,更是一份决心。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