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重庆之眼》读后感

时间:2019-04-03 16:29:24  作者:  来源  查看:0
《重庆之眼》读后感
王祖梅


《新民晚报》上报道了范稳先生《重庆之眼》这本书。我二伯伯是重庆大轰炸的亲历者。那年我们上庐山时我要进大会堂看看,后来因为有活动安排没能进入,十分遗憾!我二伯伯1936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37年因为抗日战争爆发,他被日本政府驱赶回国,当时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响应国民政府的召唤,先到庐山接受蒋介石的训话,然后跟随国民政府奔赴武汉,再到重庆。他生前多次说起日本人轰炸武汉、重庆。每当谈到那悲惨的情景,二伯伯就神情凝重……他几次死里逃生。当时他的工作室和周恩来在同一个楼面。这是二伯伯感到自豪的事!

范稳先生的《重庆之眼》还原真实历史,是我们对那段历史的重新再认识,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可以真实反映历史的结果。

《重庆之眼》读后感
陶蓉珍
说到重庆,不禁使⼈想起重庆市歌乐山下由国民党特务机关改造的秘密监狱——渣滓洞;想到罗⼴斌、杨益言的《红岩》,这部具有史诗般称号的小说,重庆的光荣;浮现眼前的是重庆码头、江雪琴(江⽵筠)、“双枪⽼太婆”以及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良和叛徒甫志高;在集中营江姐临刑前绣红旗,和难友们在渣滓洞庆祝“新中国的诞生”等场⾯,历历在⽬。“线⼉长针⼉密,含着热泪绣红旗......”,这首歌悲壮而热烈,又让我想起“⼩萝卜头”扒在铁窗上,睁着大⼤的眼睛身影;想起 《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前⽅吃紧、后⽅紧吃”的纸醉金迷,腐化堕落......

今天范稳老师带来的《重庆之眼》犹如《红岩》的延续,再现了一个鲜为⼈知的重庆⼤轰炸的历史,读来使⼈⼼情沉重、浮想联翩......好在范老师《重庆之眼》的书写充满了诗意,每个篇章都用我们唐诗宋词的名句串起,作为引言,⽿熟能详,“国破⼭河在”、“城春草⽊深”、“玄都观⾥桃千树”、“前度刘郎今又来”、“此情可待成追忆”、“昔⽇(旧时)王谢堂前燕”等等,就像责编说的让⼈感受到了宁静致远和波澜壮阔,让人感觉温柔而有⼒量,诗意⽽有历史感。

不妨摘录一段大“V”的开篇,感悟一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九四五年⼋⽉九日下午,刘云翔在设在重庆的美军野战军医院的病床上得到日本战败的消息。收⾳机⾥播音员⽤狂喜的颤音⼤声播报:“日本投降了!投降了!.....”这个播⾳员竟然喜极而泣,片刻之后,他便即兴来了一段“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世界没有比他更称职的播音员了。
这⾸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的诗太应景了,《重庆之眼》的家国情怀,可谓“情”之所⾄!

《重庆之眼》读后感
金慧芬
这期读书会主题是“历史担当与家国情怀”,命题非常好,作家范稳和评论家陈思和教授围绕着范老师的《重庆之眼》,对这个主题作了深邃、客观、坦诚的对谈,令听众受益匪浅。

还没有拜读《重庆之眼》,但据读书会上的了解,这是范老师着重写文化抗战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抗战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和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他用世界之眼、正义之眼、和平之眼,通过大轰炸和索赔两条线交叉描述,把之前我们不太看到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引发思考。世上从无捷径可走,即便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范老师耗费四年心血,深入当年的受害者倾听他们的心声;精心查阅有关历史资料三、四百万字;边写边思考战争、爱情、和平、生命等诸多问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之光。这样的作品,还原了历史真相,扫荡了当代众多文化作品里的那种内向、陈腐、轻佻以及神神道道的阴阳八卦,从而给予我们耳目一新的、广阔的、历史真实的视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