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读梁衡《我的阅读和写作》有感

时间:2021-01-02 20:15:05 作者:小丁 浏览:0
司马迁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初读此书,首先有感于梁衡先生惊人的恒心和毅力;细细品读,更为他总结的阅读和写作经验所折服。这些经验在语文学习和教学上都非常值得推广践行。其实,仔细推敲他的阅读写作经验就是多读,多思,多写,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是,古往今来,真正能实践的人不多,所以,读书之始、读书之中、读书之后,对他的学识和毅力深深敬重,并深深学习之。
一、读书万卷始通神,学以致用始为真
宋代苏轼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多了,自然气宇轩昂,气质不凡;读书多了,下笔必然通畅淋漓,思如泉涌。但是怎样读书,读书达到怎样的效果,梁衡此书理解的更为透彻。
读梁衡先生,首先提到读诗词,他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背诗,中学开始读新诗,断断续续读到工作”他说到写散文的体会:“所谓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有许多地方一言难尽,只有借诗意写法。模糊即为虚写,虚虚实实,虚实结合是诗歌的一种造境的手法,用到现代诗歌散文创作也是同样适用,往往会营造一种意境,给读者以想象联想的空间,有时会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能借背过的诗词造境,学以致用,我想这是他读书通透而水到渠成的效果。
他又说:“古典诗词对我写作的帮助是意境,古代散文对我的帮助是气势。”所谓造势,就是所谓气势,这气势如何而来?其中一种方法,就如他老师举的那个经典的例子——韩愈每写一文都要重读一遍司马迁的文章,为的是借太史公的一口气。梁衡说,他后来也深切觉得作文时要从经典借气,为文时要经常重读名文,或者曾背过的经典文章也会不自觉地跑出来助势,如“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从来的纪念都是史实的盘点与灵魂的再现”,这些句子都有着哲理和音韵上的气势,他写《二死其身的彭德怀》借的是《指南录后序》的势,诗歌、古典散文阅读和背诵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
读,背,然后学以致用。梁衡的此番实践经验总结道出了古典诗歌散文诵读对于写作的价值所在。于是,联想到语文教学,学生写作文的一个致命所在,就是不会学以致用。就如我们的学生背课文,他们也知道“不畏浮云遮望眼,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以我血荐轩辕”“浓妆淡抹总相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的诗句,但是有多少学生在考场上能想起来,能用上去?这是个问题,能够运用的,确实只是一部分同学。那么,为何用不上去?也许是学生本身的悟性不够,也许是我们师者引导的不够。所以在这里严谨自省,我们,至少我,应该在课堂作文教学上再多一份耐心,引导学生去学以致用。对于课外积累学生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没有积累,于是想,不要荒废课内素材的积累和使用,毕竟,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赏析的名家名篇,诵读的课文名句,还有学习数理化时讲到的科学发现,学习历史政治时提到的历史人物等等,都应该在关键时候用起来。学生或许做不到像梁衡先生读毛泽东等,经常对一个人的作品大量研读,但是,起码学过的、知道的可以用起来。语文改革大潮无论如何涌动,读写能力始终是终极目标之一,我愿在课堂上再给学生多一份耐心,教他们学以致用,语文课堂每天匆匆而过,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收获良多,长进良多。正所谓:读书万卷是通神,学以致用更为真。
其次,他提到阅读的方法同样值得思考。
他说:“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有目的的看,带着问题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这个是众所周知的,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这个思考的习惯,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并不断实践的。
他又提到阅读的六个层次,“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其实,阅读的理想境界是求知,是知识、思想、审美,我想我们的学生读书的时候都有求知若渴的精神就好了,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社科类文本阅读也不会枯燥,非连续类文本也会变得有趣,知识无处不在,思想无处不在,审美无处不在。
他还提到“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他打比方说,就如牛反刍,胃里没有草料,反刍就无从谈起。这个比喻真是恰当,清代学士胡达源曾也说“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正是此理。所以,以后,我们真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多读多背了。
二、如切如磋虽辛苦 砥砺研磨珍品出
季羡林说:“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是‘松散派’,另一个是‘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
初读季羡林对梁衡的评价,总觉得有些过誉,但是看完此书,觉得这个评价对于梁衡来说非常公允。他的写作是做足了功夫的写作。比如,他写科普作品,有种跨界的感觉,为了创作,他读书之广博,研究之刻苦,令人钦佩不已。看他的《我写<觅渡>》《我写<张闻天>》《我写<晋祠>》等等,从他娓娓道来的写文章的实践过程和感受中,我看到了他写作时下的功夫,看到了一个思想独立富有理性的梁衡,看到了一个创作严谨认真,一生勤奋耕耘的梁衡,一个更有着浩然正气的梁衡。
他说:“文章要当钻石磨。”他如此说也如此做。他在写《最后一位戴罪立功的功臣》时,其中一处改了十几遍,诸如此类,所以,他的文章出来以后经常就是珍品。他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想起《红楼梦》十删十改,想起贾岛的“推敲”,想起郭沫若的一字之师,真正做学问的人,对待学问是认真的,文章不厌百回改,目的是让自己的文章真正达到自己满意。认真打磨,如钻石一样,对于写作能力无疑也是严谨的磨练和提升,这样是对自己负责,更对读者负责。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郑晓龙说:“他写文章非常认真,常常一年只写几篇,但每篇一经发表就颇有影响。”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崇敬。由梁衡的砥砺求真的精神,想到我们学生,如果学生写作文,也能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锤炼并领悟,那么不怕他们写不出好作文,不愁他们写作能力不提高。而这一点,也是我们作为师者,应该带领学生严肃而快乐的去实践的。
确实,读梁衡的《我的阅读和写作》,敬重其人,学其精神,收获甚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读《桃花源记》有感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