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行走在成长的路途上——《古诗三首》磨课历程

时间:2019-12-12 20:42:26  作者:  来源  查看:0
行走在成长的路途上——《古诗三首》磨课历程
吴摇婷
从接到上课通知到正式上课期间历时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磨课历程中,我收获颇丰,感慨良多。细下想来,唯觉诉诸笔下方能表达一二。
首先是钻研教材。今年九月,我们改用了统编版教材。面对新教材我是恐慌的。老教材都没上明白,新教材就来了。手足无措之余我接到了去南昌培训的通知。两天的学习让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学习需要实践的检验。在磨课过程中,理论得到了运用,认识得到了升华。
新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故事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的“人文主题”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选择这篇古诗的时候,我注意到资料的运用。但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即搜集的资料并不能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古诗离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甚为遥远。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每个执教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我们应该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能让老师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样的课前准备才能让老师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同时资料的运用也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人在当时大时代背景下缘何写下这首诗,又诉何情,抒何意。但一堂课可以查阅到的资料万千,真正能与自己课堂相结合,真正能让学生吸收的了解的只有那么几点。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我最后将资料确定为“陆游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陆游在人生不同阶段写下的爱国诗”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陆游的一生都在爱国,至死不渝”。学生就能体会到他爱国之情的强烈与执着。而对于诗人不见九州,身已死的悲哀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钻研教材能帮助我们了解编者意图,第十二课设置了三首爱国古诗,前面两首的诗人所处的朝代相同,但两首诗的表现形式不同。基于这点的认识,我们就能找到两首诗在内容上的联系,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两幅地图的对比是宋朝的心酸历史,也是这两首诗过渡的天然桥梁,运用得当则过渡自然巧妙。对于《题临安邸》的学习,学生在心中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与准备,在感情上也能产生一种朦胧的愤怒——国破山河谁之过?“重敲第一首,轻点第二首”第二首诗的处理我采用以两个问题统领全诗的学习“读诗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读其意自显,多读画面自然呈现。这样的教学一改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地解释的呆板,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灵活又轻松。由于这两首诗同中有异,我以一悲一愤二字读全诗。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在情感的不同中体会相同的爱国心,追逐了编者的意图,也顺应了编著的意图。总而言之,立足教材,钻研教材便能窥见语文教学的法门,得其真谛。大道化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则时常噫嘘“危乎高哉,难于上青天”!
一堂课的生成少不了教师的努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感到羞愧不已,但也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刚开始利用国庆假期在家查阅资料,到处借鉴,东拼西凑成一篇教案。在磨课中便深感自己的不足,没有吃透教材,没有了解内容,连自己的设计思路都没有。每次磨课后更是直接照搬磨课老师的建议,整理形成思路。几次磨课下来,这堂课的设计不属于我而属于我们的团队,我反倒成了那个拖后腿的人。课后静坐反思自己的不足,懊悔不已。
一堂课要展现执教者的教学理念,也要展现执教者的努力,这些都是我没有做到位的地方。缺乏自己的思考,过于依赖他人,没有积极主动钻研的认识。在课堂上暴露的问题更甚——教态不自然,引导语不到位,过渡语不巧妙,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评价语单一。问题的存在让我无地自容,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努力攀登的信心,发现问题固然痛苦,但却值得欣喜,它就好比灯塔,能带领我走出困顿努力成长。


三旬磨课,感恩不已。教师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最希望你好的人。“倾其所有,助你成长”这是童老师的真实写照。历时一个月的磨课,我的磨课团队即名师工作室成员们不喊累,不嫌烦,他们抱着帮助我上好这堂课的心态,查阅无数资料给我好思路好方法。感恩工作室,她的成立给了我们一个成长的大平台,这个平台是由我们老师辛苦搭建,也是由他们一手撑起,心中千言,难以言表,唯道一句:你们辛苦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爱的光芒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