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一)

时间:2020-12-19 15:32:48  作者:  来源  查看:0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说到美,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景象?是空灵的山水,葱绿的草木,艳丽的鲜花,精美的书画,抑或是绝色的美女?美,无处不在。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罗丹的那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可以是直观可感的,也可以是抽象朦胧的。平时,我们常把美挂在嘴边:“那个地方真美!”“你穿的衣服很美。”“那道菜味道美极了!”“她的五官极美。”……我们谈美,可以说是信“口”拈来。
可是,若我们再问一句:“究竟什么样的事物称得上美?美具有哪些特征?我们该如何审美以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呢?”想必,很多人要三缄其口了。美,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言传,难意会。庄子曰:“大美无言。”可见,真正的美并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在这个信息喧嚣的时代,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快要忙不过来了。每天要接受各种信息和图片的狂轰滥炸,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如洪水激流,奔涌而来,我们来不及过滤筛选,已经一股脑地照单全收。然后,茫茫然不知其美,忘记了停留、驻足,忘记了细细咀嚼那些转瞬即逝的美。
说实话,对“审美”,我几乎一无所知,生活中也缺少审美而情趣的生活。每天被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所填充,不知道有多久,忘了去仰望星空,忘了去凝视墙角的花,忘了去好好看一本书,细细赏一幅画,静静听一首歌……
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文字并不冗长,薄薄的书页,共十五辑。他是一位长者,倾囊相授他的美学知识;也是一位密友,与你探讨他的美学见识。在写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多用实例,力求明白晓畅,为读者朋友悄悄打开一扇通向美学的大门。
朱老先生在《谈美》的开场话中写道:“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逃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厉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协调,人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厉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厉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美是什么?纵观全书,朱老先生带着我们“深入浅出”,在“美”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从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等几方面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读完全书,我想从四个方面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粗浅看法。

美是角度

在第一辑《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朱老先生讲到,同一件事,看法有多种,所看出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他举了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个人看古松的例子,因为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所抱的目的不同,因而看到的形象也不同。一棵古松,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暮色苍茫,松盘岩石,白云奇渡.....植物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和目光去看的,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和眼光去看的,想到架屋子、制器、赚钱等。这就是古松在不同人的眼里的三种不同的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古松的,这正是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用欣赏眼光去看它,在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美感评价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松,从远处看,从近处看,留给人的印象也是不同的吧。我们拍照时,也会去选择一个最佳角度去呈现最完美的一面。据说,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由此可见,美,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每个欣赏者的个性心灵活动和审美的多角度揣摩。


美是距离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作者说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这个道理确实令人感同身受。
如杭州西湖,对于杭州本地人来说并无特别之处,因为常见已经见美不美了。对于远方的来说,人们心向往之,仿佛是人间天堂。钱钟书的《围城》里说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婚姻如此,职业也如此,得不到的总是在渴望,得到的总是想看两相厌。年少的时候盼着长大、工作,等你长大后,你又多么希望能回到童年。年少时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作者说,这些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食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为什么是适当呢?太远,使人无法了解欣赏;太近,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
作者在谈到美感和快感时,把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作比,认为很多人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体了。美感与使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因为距离的问题。希腊女神因为是雕像,所以和人产生了距离,人们会专心地欣赏她的美。而血色鲜丽的姑娘却因为和我们距离太近,产生了实用的的态度,刺激了心理上的快感,并不是美感。
所以,朱老先生告诉我们,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生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观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美是创造

美是用来欣赏的,也是可以创造的。作者在这一部分所花的笔墨较多,从艺术与游戏、创造的想象、创造与情感、创造与格律、创造与模仿等各方面阐述了对创作的理解。
一、创造时必定使用想象,要在心里唤起意象。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那就需要分想作用把某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氛围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一切移情作用都起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
二、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三、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作者认为,创作中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能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最后,作者说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意思说既要循格律又要能脱化格律。这让想到了我们教学生写作,刚开始指导他们写作的方法和套路,但是,若总被套路罩住,文章失去了自我的个性,必将行之不远。
四、创造与模仿。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写到:作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识别车间浪费》读后感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