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部编语文七下《老王》学刻画人物

时间:2019-07-28 10:53:49  作者: 耕田  来源  查看:0
文本研读

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都要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细节的实施都是围绕教学的目的开展。

为达成教学目的,必须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以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文本习读过程得以启发。

在教学前经过思虑的设计的有效提问中,必然要从对作者本人和创作背景的深入后,进一步研读文章,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既作者表达的意图。

创作的意图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重点的与难点是为文章的阐述的意图进行传递而服务的。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设计的问题的要对学生的素养和教学核心任务进行衡量。在限定的学习范围内容,设计相应的有层次、有条理、有计划的问题,呈现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的教学手段实施。

“学语文,语文学”。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不仅仅的是文本的理解,而是要以文本为案例,从创作的意图的,创作的背景去考量文章的意义;从文本的理解延伸至对文本如何构成的思考,既要从写作的技巧上加以学习,也是引申为语文学习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一、作者了解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三》,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二、创作背景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三、问题探究


从写作背景的知识链接理解,作者的遭遇给了作者不同的感受;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去思考,作者的经历和亲人的失去的感慨。

特殊的年代给予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历;从老王的人物的形象分析,老王善良、真诚,社会底层代表。

问题1:作者的为什么要写老王?

文章的“老王”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

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刻画出社会底层的老王忠厚、老实、善良的形象。

从作者背景了解,杨绛夫妇一生淡薄名利,从文本研读中了解“老王”忠厚老实,社会底层代表,而作者是知识分子,较高的思想领悟。

作者认为有责任关爱不幸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而且呼吁大家关注不幸者。
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建立互助互爱,互相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2.老王的人物形象是这样的写的?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在作者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十九大后将对今后五年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没有退路。

3.作者为什么富有同情心?为什么要提倡平等观念?在当今社会实用吗?

四、人物勾画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活灵活现"。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 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本篇课文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他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了解作者勾画人物的技巧学以致用。

(1)肖像描写:
A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见l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通过肖像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病情十分严重似乎已经出现行将就木的前兆,这也为作者写老王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2)语言描写:
A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B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文章中对于老王的语言描写很少,这也充分显示出老王沉默寡言,老实善良的性格,真实的勾画出社会底层代表的形象,为读者再现历史的记忆,更易理解写文的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3)动作描写
A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B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
通过作者对老王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老王病重而导致行动艰难,但是却不忘报恩,可以说是文章的亮点,也更加深刻的刻画体现了人物性格。

五、感悟启发
1.从作者思想觉悟的高度去构思。
作者作为知识分子,一生淡薄名利。思想层面上以推崇平等观念、人文关怀的崇高精神为写作意图。

2.从文本研读的启发去找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文本写作目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体验中去感触,用回忆中的所见所闻的细微关注,引发思考。

3.从写作技巧上学习
言之有情,言之有序,情必在记叙的细节中体现。学习课本中人物勾勒的细节,从细节中表现文章主旨,从而做到言必有情。

六、简易创作

1.素材整理(生活中的体验,体验中的观察)

2.构思立意(故事折射的人文情怀)

3.文章简写

1)开头方法:直入主题、环境描写等

2)中间:故事叙述——过程细化(事中写人)

人物描写:关键词输入——语句修润——句段连接

3)结尾:感悟、抒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从部编七上第一课《春》学写景抒情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