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贴着人性来做“比”

时间:2019-12-29 18:20:06  作者:  来源  查看:0
贴着人性来做“比”

原创: 胡少明

曾经有文学批评家说沈从文跟法国的福楼拜一样,是贴着人性写小说的,这话很有道理。可惜他举出的例子不够典型,如果用黄永玉《太阳底下的风景》里的这一段:“牛比较老实,一轰就走;猪不行,狡诈之极,外像极笨,走得飞快。貌似走了,却冷不防又从身后包抄转来……”,来说明沈从文笔下形象,即使是猪牛,都很有人性,就会让读者满意了。

前些天,教学生作文,写了《文章从来都用比》,介绍“比”的写作方法,讲的不够透彻,今天补上一笔,贴着人性来做“比”。

郭子杰写《我言秋日胜春朝》从菊花的角度写“秋日胜春朝”,切入角度细巧,便于大题小做。可贵的是他能够用拟人手法,贴着人性来描绘,既显得生动形象,颇有文采,还悄悄的不露痕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她们像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次相见的懵懂和憧憬”拿菊花比小丫头,写出其繁盛热闹;“这丛菊花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的开着”,突出童颜丽质,简直花枝招展;“再看看菊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婴儿肥,是种美,美得惹人怜爱,爱得没人敢挑剔。这种“比”,带着很强的感性特点,有热忱可以感染人,有温度可以感动人。

杨绿茵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用的人性作比,用的更好,她着眼于理性。秋天在社会交往中比较好找到话题,寒暄容易得体,不会像春天一样需要琢磨词句。

“ 每逢秋天,见了不熟的同学,那么第一句话就可以是‘要入秋了,多穿点呀’。可到了春天那就很尴尬了,总不能说‘要入春了,少穿点吧’。”这个例子多有代表性,不论天南地北,在生活中有极大的广泛性。再看对长辈的寒暄“看到神情严肃,一向不苟言笑的老爷爷,你说:‘阿公,天气凉了,多喝几口热水,别干着了。’准没错。因此秋天也是我找话题的首选。”这一事例多有人情味,借着秋天的气候问寒问暖,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杨绿茵的这里做比,用人请入文,极易产生共鸣。

不过这种理性需要日常的观察,比较思考的积累,黄永玉讲过自己的积累经验,他说:“我常常把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开来做而不是混在一起做。造型或结构,我就专画造型或结构;色彩,我就另一本子专门解决色彩问题。动态,我就解决动态;有些人物刻画,画得下的就画,画不下就用文字记在另一个本子上。
固然,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录材料日积月累变成为自己小小的家底。”他在另一处介绍鬼才何海霞(张大千的弟子),“背得出一两百种树木岩石-……诸般形样”,这样的积累才称得上深厚。有这样积蓄的人,他的艺术成就才能无比辉煌,黄永玉才能做到“要自己笔下的‘线条’都姓黄的”。

程煜文的作文在贴近人性作比,则能感性理性互相融合,并且让它们相得益彰。“若把春天比作一位豆蔻年华的女孩,那么秋天一定是芳华万千的少女,没有小女孩的幼稚,亦没有行走龙钟的衰老,一切的一切都美得不可方物。”这种比喻是感性的,能够产生联想。“秋天总能给人以不同于其他季节的惊喜,或是忽而开放的菊花,或是南山上下的斜月。秋日的一切都好似诗篇一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拿秋与其他季节比较,也是从感性着手的。

当她写到秋天在人性方面的意义时,理性色彩,显示出作者是考生活得深度。如“在我的印象中,古人常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抚琴,点上一柱檀香,抒发自己的心,赞美秋日的菊,傍晚的月,也思念家乡的人。寻寻觅觅,似乎很少有诗人会在春天发出如此感叹,这一瞬,我才真正明白了‘秋日胜春朝’的真正意义所在。”

感性的比给文章带来热度,理性的比才能给文章带来深度和高度。




我言秋日胜春朝
郭子杰

一场秋雨,再接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每年秋天,我在周末抽出空闲时间,到东湖公园参观一年一度的菊花展。

走进公园。便看到一个用菊花装饰着的logo,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菊花,生动而且美丽。来到菊花展场地门口,我透过扇形的窗口,便看到一大片鲜艳的菊花。这让我对里面的世界更为好奇。

走进菊花园,一丝菊花淡淡的清香,随着阵阵秋风飘进我的鼻子,再看看菊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千娇百媚。来来往往的人都认真欣赏每一朵菊花,好似在挑选自己最喜爱、最钟意的那个。而我却最喜欢黄色的,因为《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得,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继续向里走,菊花的品种越来越多。这时,一丛菊花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丛菊花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的开着。她们像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次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正当我痴迷于此时,原来的蓝天白云,被一片片乌云所遮盖,开始下起了绵绵秋雨。我漫步在菊花丛中,想起了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想到了丁立梅所写的《菊有黄花》的种种情节,我仿佛觉得秋天比春天更加美好。

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百鸟争鸣。新的一年又重新开始,乡下人们又重新开始一轮耕作,他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有更丰盛的收成。而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季节,人们一年的收获都取决于这一季节。就像菊花一样,涵养了一年的积蓄,在这一时节蓬蓬勃勃的发出来。所以我觉得“秋日”胜于“春朝”。

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正巧里面也有盛开的菊花,我细心挑选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足以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初三(13)杨绿茵

朱自清盼着春天的脚步,但我却要静候着秋天带来的丝丝凉意。

春天,让人发倦的时节。人们努力抬起蔫着的眼皮,张着大嘴,用力打个哈欠;夸张的将手臂别到后背去,伸个懒腰。于是,一整天下来,慢吞吞地工作,学习,脑子也只剩下早上那没睡够的几分钟。

倘若是秋天,一睡醒,便是满眼的清亮。只听闹钟一响,立马从床上弹起,体内是使不完的气力,好像两公里慢跑后还能再来两公里。秋天像片清新的薄荷,让人衔着就能清醒;又像块冰糖,人们尝着尝着,嘴里心里就都甜了起来。

我向来喜欢四点半起床,因此,秋天正是个好时节。哪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心里,秋日一到,便是欣喜若狂。秋天的早晨,对深圳来说,其实只是凉点。但这“凉点儿”让我更自律,不拖拉。

对初三的学生来说,缺的正是自律。那么一股风吹来,人脑袋都清醒,立马就蹦着要学习了。对老人其实也是的,他们更喜欢在一个貌似萧索的早晨,去楼下扭扭腰、做做操。

凉点也对我这样的“社恐患者”十分友好。

每逢秋天,见了不熟的同学,那么第一句话就可以是“要入秋了,多穿点呀”。可到了春天那就很尴尬了,总不能说“要入春了,少穿点吧”。

看到神情严肃,一向不苟言笑的老爷爷,你说:“阿公,天气凉了,多喝几口热水,别干着了。”准没错。因此秋天也是我找话题的首选。

春其实很像小孩子,闹腾,还不时杂着几场小雨,让人觉得黏腻。而一对比,秋像是一瓶清凉的冰露,可以一扫困倦与黏腻。

我喜欢秋,不是很中意春。不止因为春给人生理与心理上的疲惫,更因为秋是精气神的象征。一见到秋,一想到秋,我便倍觉心旷神怡。
我想到大约一年之计在于春,而真正收获的才是秋吧。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初三 程煜文
世人皆言,淮南春日如同水墨画一般,总是美得恰到好处,一份恬静,一份优雅。在他们眼中,其他三个季节与之一比较,便显得暗淡。

我曾也这样想,总以为淮南的春天胜过其他三季太多。直到我跨过暗香疏影,繁花似锦的暖春,没有回头;掠过簟纹如水,烁玉流金的热夏,亦没有回过头;却在万物收获的秋天,驻足不前时,方才知晓秋天远比春天多一份成熟,一份理性。

若把春天比作一位豆蔻年华的女孩,那么秋天一定是芳华万千的少女,没有小女孩的幼稚,亦没有行走龙钟的衰老,一切的一切都美得不可方物。

人人都能闻见淮南的桃花香,看见纯洁无瑕的梨花。品尝了春酒的甘甜,却无人过问它的秋,无人过问满山遍野的果树,在他们眼里好像只有春天的开始,没有秋天的收获。

从前老人便说,秋日里,橘生淮南则为柑,生于淮北则为枳。那时不懂柑枳的区别,现在方才知晓,季节不同,地域不同,就是有差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般。秋天总能给人以不同于其他季节的惊喜,或是忽而开放的菊花,或是南山上下的斜月。秋日的一切都好似诗篇一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们总说,“一切景语皆情”,也用实际行动证明秋日虽悲凉,但景物仍美这一特点,没有其他季节可以与之较量。

在我的印象中,古人常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抚琴,点上一柱檀香,抒发自己的心,赞美秋日的菊,傍晚的月,也思念家乡的人。寻寻觅觅,似乎很少有诗人会在春天发出如此感叹,这一瞬,我才真正明白了“秋日胜春朝”的真正意义所在。

秋日与春朝,所比较的不仅仅只是各具特色的美景,它们所想胜过的,还有一份独特的心境,秋天在别人的眼中不如春天那么有活力,但我知道秋天只是不再像春天一般年幼罢了。若春天总喜爱出门玩耍;那么秋天会在午后,安静地捧一本书,坐在窗边细细品味人生百味,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沉默,也是神秘。

在我眼中,秋日远比春朝成熟,远比春朝神秘,总能让人无限向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写作文“走题”走到了哪?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