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泥土有芬芳

时间:2019-06-12 08:23:37  作者:  来源  查看:0
杜思逸
泥土是希望初升的地方。小绿芽从湿润的泥土里冒出来,伸个懒腰,舒展身体,慢慢长成青草绿树,又静静地开花结果。拨开青草,也许有松鼠忙着藏坚果,一路上留下不少吃剩的果壳,也许可以瞥见兔子一溜烟跑远了的身影,也许可以捕捉青蛙扑通一声跃入池塘的瞬间,也许还有几只蜻蜓倒是愿意做短暂的停留。翻开石块,西瓜虫在打滚,烤熟的番薯“滋滋”地冒着热气,馋嘴的孩子明知会烫嘴却仍然迫不及待。一切生机勃勃。
泥土才是最终的归宿。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它需要些什么呢?孩子们会高高举起一只只小手,特别自信地回答说:“需要水”、“需要阳光”、“需要我们的照料”,其实一棵树最需要的是养分。养分从何而来?从营养液来?并不是。营养液可以让树木长得更好,但不能帮助它们真正地成长。只有放手让树根深入地下,在泥土里盘根错节,才能真正地“树大根深”。
如果坐船出去游玩,时间若是久了,老人家会来告诉我们:“下船走走吧,踩踩路,人也舒服些”。踩着泥土,便是脚踏实地的感觉。这便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和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的不同之处了。后者大谈道德,甚至把道德捧上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地位,殊不知“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但事实却已成雄辩,到了明中叶,社会风气在理学的禁锢下就已经“作伪得惯”了。顾炎武便看到了这一弊病的源头,他认为心性之学缥缈、玄虚,难以有确解,“窃叹夫百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顾炎武指出,先秦儒家反对一味谈玄弄虚,他们一般不轻易以心性问题示人,如孔子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社会、政治与人生问题,其关于性与天道的言论,则“不可得而闻”。再如孟子虽言心、性,但他没有空泛地谈论心性,而是紧密结合了“出处、去就、辞受、取与”等人伦日用问题来进行探讨。他主张人的知识不是靠“用心于内”而得来的,而是靠学习和实践得来的。

而今我们的教育便正向顾炎武脚踏实地的主张靠近。前些年提出的“素质教育”至今仍是热门,但渐渐地,我们不再为“素质教育”里的“素质”二字而困惑了。“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不加管制吗?“素质教育”是定要让学生十项全能,面面俱到吗?都不是。所谓“素质”,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因而,我们不再苦苦执着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了,而是慢慢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塑造点;我们也不再坚持把学生关在教室,逼着其完成一项又一项枯燥的作业了,我们更愿意与学生们一起完成更能激发其创造力的小任务,并且鼓励他们去多多地看世界。只有看得多了,实践得多了,感受得多了,学生才不会拘泥于小情小绪,而能更多地去思考。
正所谓“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起生存、和种子一起过冬、和鸟儿一起歌颂春天”,只有扎根于泥土,脚踏实地,只有致力于普教与基建,而不是整天空谈幻想,才能真正地去为社会做点什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时隔十三年的问候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