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的危机故事

时间:2020-07-16 14:35:12  作者:  来源  查看:0
我的危机故事(原创)
稚吟秋声
对于“危机”一词,我是那样熟悉。现在回想起来,我二十九年的教学生涯,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版的“危机故事”。

三十一年前,小学五年级教室,语文课堂。

我在课上教学成语“守株待兔”:“同学们,这个成语是说,宋国有个人偶然在树桩旁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于是便什么活也不想干,天天守在那里等待着其他兔子再在树桩上撞死,他就可以捡现成的了。现在我们往往用这一成语比喻那种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这个成语是谁创造的?他怎么那么聪明!”

我默然。我不知道。学生这一问,立马将我问倒。

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知之甚少,我开始拼命阅读传统经典著作,并自学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课程,于是我被调任初中教师。

二十四年前,初中三年级,语文课堂。

我在给学生讲解文言文课外语段“守株待兔”的翻译:“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段一些带点字必须掌握:走,跑;释:放下;冀,希望……”

一位男生忍不住笑着插话:“老师,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很熟悉的,小学就知道了。但是,现在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人要编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编这个故事来教育别人的?”

我再次默然。我还是无法回答。虽然我知道“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但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深知,若要给人一杯水,须得拥有一桶水。我再一次埋头经典,沉浸于传统文化更欲罢不能,并自学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我由此受聘于更有名望的学校。

三年前,初中一年级,语文课堂。

我在课上教学成语“守株待兔”,基于自身多年自学的经验,我尽力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借助互联网,以溯源的方式,完成阅读整本书《韩非子》,学生一下子开悟:原来,“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那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其核心思想是向君主专制的君王提出法、术、势的建议,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而“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他想以此荒唐故事说明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由此说服君王应当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溯源教学法,使身为教师的我常教常新,更使学生养成有疑便“溯源”的好习惯,让他们学会凭借自身能力,埋头沉浸文字,满足文化好奇。

现在,我暂时离开了教学岗位,但危机感不会停止。文化溯源,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前一阶段偶然品尝到本地水果檇李,在溯源欲望的驱使下,我竟一口气读完了清代诗人王逢辰的《檇李谱》与清代学者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等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为古代这些富有情调的真性情文人拍案叫绝。由此,我更坚信溯源是个引导读者进入阅读状态的好方法好思路。

可以这样说,遇到教学的瓶颈,假如没有一次次地埋头苦读的文化积累,让自己实现文化飞跃与自我成长,就没有现在的我与“溯源导读”理念。而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溯源思路,它带领着我一步一步深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中。

因此,我想,危机,乃“危险”加“机遇”也!正是这样的“危机“,滋养了我的灵魂,丰盈了我的心灵,成为我自信而又坚强的精神底色。

我的危机故事,也许可以给青少年一点成长的启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复课那些事儿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