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读《七年知青岁月》心得收获

时间:2017-10-18 08:13:42  作者:  来源  查看:0
《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0多个系列采访实录,从不同人的口中,将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娓娓道来,我听到了他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我感受到对农村农民的一腔热情,我更被他的智慧和勇气所征服,这本书让我走近他、了解他、读懂他。
  热爱读书,学无止尽。书中对每个人的采访不同,但他们有一句话是相同,“近平勤奋好学,酷爱读书”,“近平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大家都睡了他还在看书”。他涉猎广泛,有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有历史名著工具书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读过的《国家与革命》,让习总书记对当时长期无休止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了疑问,引起思考。还有就是《静静的顿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起这本名著。我认为学习读书是一个知识汲取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家使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我们在碎片化阅读中失去了专注,其实这对我们自我提升没有太多作用。我们要捡起读书的好习惯,不断读书学习,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够在为民服务和政策制定中提供最具操作性,最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风气,我希望这种风气在我国早日形成。
  一心为民,使命感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在梁家河期间,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他时时刻刻考虑生产队的事情,他想要粮食翻番,他忧心人民的福祉,想要让当地群众生活得没那么艰难。一心为人民服务这种宗旨意识和使命感在那时候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他的脑海里。我被这样的精神所打动和感染,每位公职人员都要做到一心为民。在当前新形势新常态之下,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反腐力度步步加深,党和政府要做到就是将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公职人员剔除出去,保持我们队伍的纯洁性,增强公职人员使命感,让我们不忘初心一心为民。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这本书让我真实全面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实干家、创新者,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在贫瘠的梁家河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打深水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做这些事情,充满了阻碍和质疑,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去做了,并且做得精益求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他提出要办沼气,用粪肥解决做饭、取暖照明的问题,很多人都不相信也不支持。但是他亲自试验,当社员看到点火成功,就再也不反对了。他让村民生活得更好,他能够将想法照进现实。我认为做这些事情,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需要知识和智慧。这与他热爱钻研学习息息相关。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了榜样和示范。创新为百姓谋求更多福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想这就是他不断干事创新的动力所在,七年不长,他却实实在在地做了这么多事情,让我感到敬仰,也激励指导着我前行。
  七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时间浸染了习近平总书记辛苦的汗水,也浇灌了他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一定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立足工作,开拓进取。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将书看完感触良多、心得良多,我更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期间的艰难经历,深刻体会到习总书记过人的毅力、高超的智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产生很大的正能量,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我受益匪浅,特此写下心得。
一、踏实学习,勇于思考
1969年1月13日未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作为北京知青,前往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到农村去再学习。据后来赵华安、张春富两位同志描述,近平同志当时作为梁家河村下乡知青中年纪最小的,给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背了两个沉甸甸的箱子,里面全是书,近平同志总是利用做农活间隙、晚上的时间看书。“近平同志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即便身处困顿,习近平同志始终没有失却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信念,直到后来总书记到正定、福建、浙江、上海乃至中央都有爱看书的好习惯,不断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出口成章、满腹经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正如书中描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的打磨锤炼中通过学习和思考,积蓄成长力量,了解民情、体察民情,也正是梁家河的经历为习总书记的基层经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二、工作认真,为民谋实
作为知青下乡时,习总书记作为年纪最小的,却踏实、沉稳、有担当,性格内敛,说话有理有据,当地村民描述近平同志对待工作实实在在,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近平教我写名字”“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梁家河村民“铁姑娘”高小梅回忆这些淳朴而亲切的生活点滴。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近平同志的关注和兴趣,结合梁家河村的实际情况,近平同志主动组织参加到四川学习沼气的代表团,学成归来后,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建设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让乡亲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经验中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协调处理村里各类事情,不断提高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到艰苦环境中去打磨,能在实践锻炼中沉淀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为走好人生道路沉淀和积蓄力量。
三、生活简朴,公正无私
近平同志作为知青刚到赵家河第一顿饭是在村民聂瑞兰家里吃的,“当时煮的是面条,里面打了个鸡蛋”吃完后,聂瑞兰不愿意要钱,近平同志偷偷将1近2两粮票和3毛钱压在碗底,习总书记就是这样融入群众中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习总书记无论是在七年的知青生涯中、还是在之后哪一级领导岗位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时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同志的儿子,近平同志放下大干部子弟的身份,入乡随俗,同村民一起艰苦生活。2002年,近平同志发表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面讲述了知青岁月中的“四大关”,就是“跳骚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是深入基层的体现。近平同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挑担、学打谷、办夜校、传知识,生活作风简朴,成为地地道道黄土地的儿子。7年的知青岁月中,近平同志融入基层,服务基层,用汗水为梁家河村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四、思想上进,知晓感恩
“到梁家河村不久后,近平同志听周围人说父亲以前一位部下在乞讨,毫不犹豫将饭票和自己衣服给他”“好友王燕生读师范时,近平将自己的军大衣、30斤粮票送给他,让他出门在外用,30斤粮票相当于一个壮劳动力一个月的口粮”“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多次帮助梁家河的百姓”近平同志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懂感恩,热心服务于周围的群众。在梁家河当支书时,为村民谋福利,在福建、上海等地工作时,从来不忘记梁家河的村民,对于梁家河有困难来找他帮忙的群众,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伟大的心胸成就伟大的人。梁家河的岁月中,近平同志作为当时众多知青中的一名,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他立足群众之中,脚踏实地,把心交给群众,被梁家河百姓所认可、所信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1000..
猜您感兴趣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复来作文网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