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眼中的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五)

时间:2019-01-15 08:13:37  作者:  来源  查看:0
的。成大器的人必先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方能高人一等。二为人要可以经受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中奋起,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对于国家来说,是否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是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而且这种思想也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都仅仅只是考验,它们就像一块块石头,战胜一个,我们的脚下就多一块石头,就这样,我们终将会一步步上升到达胜利的峰顶。

29 赫孟娇
舍生取义
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的躯体,却具有不可战胜的神性。那些能舍身取义之人,他们也不过是凡人,但是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们的信念历久弥坚。
无论是于谦还是文天祥,无论是林则徐还是谭嗣同,他们都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念,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培根说过:“『旧约』把顺境看做是神的赐福,而『新约』则把逆境看做是神的恩赐。”如孟子所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让人警醒,催人前进;顺境只会让我们享受安逸,却消散了我们的意志,只知舒适,最终一事无成。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样的逆境才造就了他日后的胜利。
正是人生中的逆境,才拼凑出了我们完整的人生,正是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生命才在成长。


31 马智杰
舍生取义
在《孟子》中,我们学习到了孟子所提倡的“舍身取义”这种高尚的境界。这种境界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则一起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正如宋朝大将军文天祥,即使国家沦陷一直对抗的敌军,即使兵败也宁死不屈,即使战败后敌军要给他丰厚的官禄,他也不肯背叛自己所属的朝廷!人人都知道“义”是比“生”可贵的,但是还是有许多人争先恐后的赴义,给我们的今天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信,大家都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吧!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满足现状,贪图享受其结果就肯定会死亡。我们虽然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不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我们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32 马玉欣
舍生取义
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就是“舍生取义”。自古以来,有多少位伟人为了“义”而舍去“生”。
就比如说: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当时,为了弥补家用,只能各自找门路,而朱自清也是,但是他对于美国的态度却是十分强硬,他虽然重病缠身,又没有钱医治,但是他断然拒绝美国提供的一切物资。他毅然决然的在拒绝购买美国物品的宣言上签了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的一生必须要经过一些艰苦磨难,才会成才,问题一旦来临,你就会想方设法的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一次次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可以使得自己变得更强大。反之,如果你一直沉浸在安逸与享乐中的话,危险一到,你就会惊慌失措,从而失去了智慧,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样,你可能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心,那么,你将变得很渺小很渺小,极有可能被吞噬。

33 杨濯闻
舍生取义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尽管非常重要,但古往今来,仍有许多为了大义而不怕牺牲,舍弃生命的人。
邱少云宁愿被大火吞噬,也要坚持遵守潜伏纪律;董存瑞舍生炸碉堡,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路;谭嗣同为变法献出生命……
我们青少年虽然不能像古人们那样“舍生取义”,但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肯为正义不惜一切的伟大精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顾名思义,就是人处于逆境困难之中,便会努力奋斗,逆流而上。而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则会不思进取,最终走向毁灭。早在孟子那时,就已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历史朝代更迭,便体现了这一点。只有在困难和磨砺下奋勇前进,敢于挑战,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强盛的中国,但看见伊拉克那些国家连年战争,也要“居安思危”时刻警醒自己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张皓冉 34
舍生取义
自古以来有多少舍生取义的故事,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我们不会像古人一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现身,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不会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远离我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经有个故事:沙丁鱼生性不好动,经过长途运输后,往往缺氧而死。倘若放入几条它们的天敌----鲶鱼,沙丁鱼不得不拼命游动,如此反倒不因缺氧而亡。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放眼世界,小到个人、团队的进取,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发展,无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35 王鹏程
舍生取义
人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就是所谓的好人和坏人。这两种人的行为可能差距极大,但是内心可能只是差了那么一步罢了。这一步便是义与不义,说白了就是对生与死的认识。一种可以抛弃生命,只为大义;一种却为了命,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舍生取义,是一个多么高贵的词,只需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动摇就行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猪。猪可以分为两种,家猪和野猪,可是两种猪却完全不同,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在生活习性上。家猪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无忧无虑,但是终会被宰杀。野猪在野外生活,要时刻预防强敌,所以生出了獠牙和肌肉,生存的可能性大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处于竞争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死于安乐。

刘思妤 36
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
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在攻打隆化城发起冲锋时,董存瑞所在连队突然遭到国民党守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董存瑞挺身而出,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暗堡无法放置炸药包,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张祺硕 37
舍生取义
古今中外,大部分的英雄好汉都可以为了“义”而舍去“生”。还记得林则徐为了人们健康的生活,也为了不被英国人的诡计得逞,他不怕英国人的枪支,在大庭广众之下销毁了那些害人的鸦片。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舍生取义。我们青少年也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生于忧患》中孟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为人的才能是在艰苦环境磨练形成并不断成长的。成大器的人必先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方能高人一等。二为人要可以经受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中奋起,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对于国家来说,是否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是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而且这种思想也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蔡雨珊 38
舍身取义
“安全高于一切”,现在的我们都太注重安全问题,把生命看的都很重要,但是我们却忘记了“义”这个更重要的东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