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论证《舍生取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三)

时间:2019-01-15 08:12:00  作者:  来源  查看:0
,后事称之为“开元盛世”,这都与玄宗精通治国方略与善于发现人在有极大的关系;但到了其统治的后期,玄宗也只是每日的享乐与声色,不理朝政,从而出现了“安史之乱”的政治动荡。
此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 邸莫茹
舍生取义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从古到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之艰苦奋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之成就大业。
在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中,有六位著名的君子,他们被人们尊称为“戊戌六君子”,这六位君子之首——谭嗣同,就很好的诠释了“舍生取义”。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出走,而是选择了舍生取义,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实际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
再说董存瑞,这位英雄的事迹妈妈在我的幼时就对我讲。当他将炸药托在左手上高高举起时,他已不仅仅是托着炸药包,还托着为了给战友开路而牺牲的大义,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真正的“舍生取义”啊!
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在诠释着“舍生取义”,都拥有着这份永不熄灭的光辉。今天的我们不应该以他们为光荣,以他们为榜样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事实也确实如此。
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娇艳美丽,然而纤细的根茎却经不住风雨的考验;在那高耸的崖壁上,石缝间,却能生长出顽强的松柏,枝枝盘根错节,生长得极为茂盛,再大的风浪也压不断它的身躯。
春秋时期,吴国攻下了越国,但是吴王因逞一时骄傲,放了越王一命,同意他在自己身边侍奉自己。勾践在这期间虽然卑躬屈膝,却一刻也没有放下内心的大仇。他寝于柴薪,尝于苦胆,尝尽了屈辱与磨难。终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回到自己的国家后起兵伐吴取得胜利,逼得吴王自杀。而勾践成为了一代霸主。这正是亡国之辱使他奋发,催他奋起的结果。吴王实际上是间接毁灭了自己的国家,若他能多些忧患意识,多考虑一些,不留给越王带兵反攻的机会,那一切将会不同。这正是他在大胜后“死于安乐”的行为。而越王他并没有因心中不甘而冲动赴死,而是在忧患中挣扎了十年,终于“生于忧患"了。
可见忧患促使人成功,可在忧患面前不放弃更为重要。如果勾践只是在吴国的强悍之下苟活于世,哪来的打败吴国的雄心壮志?因此,让我们乘着忧患的小船,用奋进做桨,用尽全力,使向成功的彼岸吧!

17 韩奇轩
舍身取义
《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说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就体现的那“舍身取义”的重要性。
古代梅兰芳就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初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之时,因为日本人知道梅兰芳的京剧唱的非常好,于是拉来梅兰芳,出重金让他唱京剧,但是梅兰芳却死也不肯,最后以个胡子来明志。当然日本人也曾以死要挟过他,他却依然不肯,他这种舍身取义的态度却令人赞叹。
这种舍身取义的态度实在令我们刮目相看,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其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非常令我赞同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说的就是自由了忧患才能生存,只有安乐就只能死亡,而我们大家也是一样,只有有了竞争,大家学习才有了动力,有了竞争,大家才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去争取考上一个好高中,一个好大学,所以这种竞争的意识非常有利于我们学习,但是如果我们还想小学那样没有一种竞争的关系,也就难以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从而一落千丈。
所以,我非常赞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这个观点。

18 28班 成子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舍身取义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我们表现了舍身取义的民族精神。

19 田雅帆
舍身取义
采集花蜜是蜜蜂的乐趣,而对于花朵,为蜜蜂提供蜜也是乐趣。
我敬仰范仲淹,不仅因为他敏而好学,寒门及第,更是因为他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言论。本可以置身度外,却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我感动于白求恩,因义而终于异国。他们坚守本心,成就了社会价值,完成了心中的使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0 王昊然
舍生取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论证了舍生取义,我觉得挺对的,人活着,没有了义,那还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义的意义大于生命。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我最喜欢文章中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忧患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21 高梓维
舍生取义
万事莫甚于义,记得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里的“自由”,就是作者的“义”,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能人志士为了他们的“义”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说文天祥,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文天祥在进行多次反抗斗争之后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誓死不降,最后再被处死前,他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算死,也要朝着自己家乡的方向。由此可观,万事莫甚于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回首古今,有多少人在为了成功而刻苦奋斗着,努力着。但当他们成功之后,成为了人生赢家,他们开始渐渐的沉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到了最后,美梦破灭,他们又回到了起点,再一次的坠入深谷。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 28班 杨帅杰
舍身取义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们应该都知道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花三结义的故事吧!
他们三人舍身取义。一起对抗敌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从来没有过背叛对方,互相信任,为了兄弟都可以丢掉自己的性命,这就是所谓的舍身取义。
为了自己兄弟的性命,宁肯将自己的性命给丢掉了,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兄弟受伤。为了义气舍去自己的生命。

23 赵?@乐
舍身取义
古今中外,舍生取义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抗日战争时期,邱
猜您感兴趣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QQ769913200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